来一个关于责任的名人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04:14:26
来一个关于责任的名人故事..

来一个关于责任的名人故事..
来一个关于责任的名人故事..

来一个关于责任的名人故事..
科学兴国,匹夫有责-----两弹元勋的故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第二年他就随母亲来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同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在父亲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去了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名各个领域中杰出人士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中61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
这些杰出人士竟然在自己并非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那样辉煌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艾尔森博士又走访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纽约证券公司的金领丽人苏珊的经历,为他寻找满意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一个音乐世家,她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乐启蒙教育,非常喜欢音乐,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够驰骋在音乐的广阔天地,但她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一向认真的她,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可还是学得格外刻苦,每学期各科成绩均是优异.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MBA,后来,她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如今她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在被调查时依然心存遗憾地说:“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仍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假如’了,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艾尔森博士直截了当地问她:“既然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你学得那么棒?既然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又做得那么优秀?”
苏珊的眼里闪着自信,十分明确地回答:“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我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那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有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
艾尔森在以后的继续的走访中,许多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出类拔萃的反思,与苏珊的思考大致相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常常被安排到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从事了并不十分理想的工作,一时又无法更改.这时,任何的抱怨、消极、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正是这种“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的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才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从艾尔森博士的调查结论,使人想到了我国的著名词作家乔羽.最近,他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里坦言,自己年轻时最喜欢做的工作不是文学,也不是写歌词,而是研究哲学或经济学.他甚至开玩笑地说,自己很可能成为科学院的一名院士.不用多说,他在并非最喜欢和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民做出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贡献.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些话已经是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但是,“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却容易被人忽视.对许多杰出人士的调查说明,只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即使在自己并非最喜欢和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创造出非凡的奇迹.
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名各个领域中杰出人士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中61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
这些杰出人士竟然在自己并非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那样辉煌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艾尔森博士又走访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纽约证券公司的金领丽人苏珊的经历,为他寻找满意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一个音乐世家,她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乐启蒙教育,非常喜欢音乐,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够驰骋在音乐的广阔天地,但她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一向认真的她,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可还是学得格外刻苦,每学期各科成绩均是优异.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MBA,后来,她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如今她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在被调查时依然心存遗憾地说:“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仍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假如’了,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艾尔森博士直截了当地问她:“既然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你学得那么棒?既然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又做得那么优秀?”
苏珊的眼里闪着自信,十分明确地回答:“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我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那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有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
艾尔森在以后的继续的走访中,许多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出类拔萃的反思,与苏珊的思考大致相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常常被安排到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从事了并不十分理想的工作,一时又无法更改.这时,任何的抱怨、消极、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正是这种“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的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才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从艾尔森博士的调查结论,使人想到了我国的著名词作家乔羽.最近,他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里坦言,自己年轻时最喜欢做的工作不是文学,也不是写歌词,而是研究哲学或经济学.他甚至开玩笑地说,自己很可能成为科学院的一名院士.不用多说,他在并非最喜欢和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民做出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贡献.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些话已经是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但是,“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却容易被人忽视.对许多杰出人士的调查说明,只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即使在自己并非最喜欢和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创造出非凡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