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正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18:55:05
一定要正确!

一定要正确!
一定要正确!

一定要正确!
词性活用就是把词的词性临时改换成其它的词性,使表达更丰富,生动的方法
举个例子:我的帖子又被river蟹了.
“river蟹”本来是形容词,但在此句中用作动词
再举:今天你百度了吗?
“百度”本来是名词,此处成了动词
又举:哥抽的不是烟,哥抽的是寂寞
“寂寞”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成了名词
纯手打,都是几个现场想出的经典例子!

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某一个词原有的词的属性,这一种语法现象叫做词性活用。
词性活用应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 由于改变词的原有的属性,这个词的词汇意义发生了变化;
(二) 随着词的属性和词汇意义的变化,这个词的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三) 词性活用具有直接性,即它们不需要其它词的帮助就可以直接向另一个词性转化。
这三个特征,第三个特征很重要,但又容...

全部展开

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某一个词原有的词的属性,这一种语法现象叫做词性活用。
词性活用应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 由于改变词的原有的属性,这个词的词汇意义发生了变化;
(二) 随着词的属性和词汇意义的变化,这个词的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三) 词性活用具有直接性,即它们不需要其它词的帮助就可以直接向另一个词性转化。
这三个特征,第三个特征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大家所疏忽。因为它关系到词性活用的划分问题。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把动词作状语划为词性活用是欠当的。本文对此以及其它一些问题加以论述。

一 词性活用的三个基本特征
为了阐明词性活用的三个基本特征,有必要对词性活用的各种类型再作一些分析归纳。
(一)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它们不需要任何其它词的帮助,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直接向动词
转化。如:
(1)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2) 秦遂东。
(3)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4)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除了在判断句中可以直接充当谓语外(如“南冥者,天池也。”),一般只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但例(1)中的“馆”字已转化为动词,“馆于虞”即“投馆于虞”的意思。实际上它已具有动宾词组的语法功能,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例(2)中的“东”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常与普通名词或代词组成方位词组,一般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份。而句中,“东”字已活用为动词,表示“东进”的意思,因此成了句子的动词谓语。
例(3)中的“安”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形容词,由于它用如动词而带宾语“天下”,因而具有使令意义。其词汇意义也发生变化,“安天下”即“使天下安”的意思。
例(4)中的“一”是数词,数词和方位名词一样,一般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份。然而,这里的“一”直接作谓语,其已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表示“统一”的意思。
(二)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词
它是由一个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作谓语而带宾语。如: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句中的“怀”和“附”是不及物动词,但现在已直接带了宾语“敌”和“远”,因此已转化为及物动词而具有使令意义。“怀敌附远”即“使敌国来怀,使远国归附”的意思,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三)形容词动词用如名词
它是由形容词和动词直接向名词转化,在句中直接充当宾语和主语。如:
(5) 登高而招,臂非长也,而见者远。
(6)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例(6)中,“高”是形容词用如名词,表示“高处”的意思,所以它可以直接作谓语动词“登”的宾语。例(7)中,“饮”是动词用如名词,表示“饮用之泉”的意思。直接作谓语动词“取”的宾语。
(四)名词作状语
名词不依靠介词的帮助而直接作句子的宾语。如:
(7) 箪瓢屡罄,浠络冬陈。
(8) 秦稍蚕食之。
名词必须与介词组成介词结构或者与动词组成动宾词组才能作状语,而例(8)的“冬”字不用介词,直接作状语,因而具有介词结构“于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例(9)的“蚕”字也是名词,它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动宾词组而直接作状语,即表示“如蚕一样”的意思,作谓语动词“食”的情态状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词性活用三个特征是很明显的。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二变一直”。所谓“二变”即词汇意义发生变化,语法功能发生变化;所谓“一直”即不需要其它词的帮助直接改变词性。
根据这三个基本特征,我们认为动词作状语不能划为词性活用。因为:
第一,词作状语后,词汇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如:
(9) 孟尝君笑而受之。
句中动词“笑”作状语,表“受之”的情态。“笑而受之”即“笑着接受”的意思。这里作状语的“笑”和不作状语的“笑”词义同,词性同。
第二,动词作状语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助词或连词的帮助。
如例(10)“笑而受之”
状语和谓语之间需要助词“而”的帮助才能成立。再如:
(11)挟泰山以超北海。
句中通过连词“以”把状谓之间连接起来,表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如果没有连词的帮助就不能成立。
第三,依靠助词的帮助动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也很常见。如:
(12)“如果真的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动词状语“抢”和谓语“说”之间需要介入助词“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语法功能古今相同,所以不能把它作为特殊的语法现象划为词性活用。

二 词性活用与成份省略有关
如果我们将词性活用词汇意义变化的前后情况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词性活用与某些成份省略有关。它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动词性词组省略动词
我们知道,动词性词组在句子中经常充当谓语,如果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性词组的动词部份而将其余部份直接充当谓语,这就形成名词形容词数词作动词的活用现象。如:
(1) 王必欲长王,汉王无所事信。
第二个“王”字是可以看作是动宾词组“称王”的省略,由名词宾语直接作谓语。
(2) 春风又绿江南岸。
(3)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耳目也。
例句中的“绿”和“一”是动词性后补词组“吹绿”与“统一”的省略,由补语“绿”与“一”直接作谓语。
有时动词性偏正词组,也可以同时省略介词和动词。如:
(4) 从左右,皆肘之。
“肘之”是“以肘制之”省略了介词“以”和动词“制”。
动词性词组作状语时,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由名词宾语直接作状语,就形成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如:
(5) 常以身翼沛公,庄不得击。
状语“翼”是动宾词组“如翼”的省略。
我们明白了省略的道理,这对初学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翻译时只要注意补出省略成份即可。如:
“神弗福也”,补出动词,为“神弗降福”。
“四海一”,补出动词,为“天下统一”。
“秦师遂东”,补出介词与动词,为“秦师则向东而进”。
“客待之”,补出关系动词,为“象客人一样的对待他”。
(二)介宾词组省略介词
介宾词组作状语时,如果省略宾语,由余下的名词宾语直接作状语,则形成名词作状语的另一种句型。如:
(6) 夫以秦威,而相如廷叱之。
(7)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例(6)的状语“廷”是介宾词组“于廷”的省略。例(7)的状语“中道”是介宾词组“于中道”的省略。遇到这一类词性活用现象,翻译时只要补出省略的介词。如:
“车裂商君”,补出介词,为“以车裂商君”。
“童子隅坐”,补出介词,为“童子向隅而坐”。
“水陆并进”,补出介词,为“于水陆并进”。
(三)意动句“以~~为”成份的省略
意动句“以~~为”成份的省略,即词性活用的意动用法,但它必须改变原来的词序。如:
(8)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句中“根情”是“以情为根”的省略;“苗言”是“以言为苗”的省略;“华声”是“以声为华”的省略;“实义”是“以义为实”的省略。为了表示这种省略,句子改变了原来的词序,把句子的名词宾语“根”“苗”“华”“实”提前,把介词宾语“情”“言”“声”“义”后移。又如:
(9) 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奇其言”和“壮其貌”是“以其言为奇”和“以其貌为壮”的省略。它与前例一样,改变了原来的词序,把句子的形容词宾语“奇”和“壮”提前,活用为谓语动词,把介词的宾语“其言”和“其貌”直接作句子的宾语,并省略了“以~~为”成份。意动句的辨别方法并不难,如果句子的动宾关系既不是施事关系,又不是受事关系,宾语是主语认为什么样的对象,翻译时只需颠倒动宾位置,并补出“以~~为”成份。如:
“孟尝君客我”,改变词序,补出“以~~为”,译为“孟尝君以我为客”。
“左右以君贱之”,改变词序,补出“以~~为”,译为“左右以君而以之为贱”。
(四)兼语词组省略使令动词
兼语词组省略使令动词,即词性活用的使动用法。它也是以改变词序的方式省略的。如:
(10)马方骇,鼓而惊之。
“惊之”是“使之惊”的省略,它颠倒了兼语和兼语宾语的位置。省略后的句子,动宾之间构成使事关系。又如:
(11)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
“兴甲兵”“危士臣”是“使甲兵兴”“使士臣危”的省略,使令动词的宾语“甲兵”“士臣”分别后置于谓语动词“兴”和“危”,并省略了使令动词“使”。
这类句子翻译时只要调整词序,补出“使”字。如:
“以美其身”译为“以使其身美”
“尊长安君之位”译为“使长安君为尊”。
有时,使动句的使令动词和谓语动词同时省略。如:
(1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东”是“东行”的省略,“东苏子”是“使苏子东”的省略。翻译时调整词序,补出时令动词。如:
“相田文”译为“使田文为相”。
“欲将孙膑”译为“欲使孙膑为将”。
(五)名词性词组省略名词中心语
这类现象主要存在于形容词动词作名词的句子中。如例(6)“登高而招”的“高”,是偏正词组“高处”的省略;例(7)“丑父如华泉取饮”的“饮”是偏正词组“可饮之泉”的省略。这类句子翻译时只要补出中心词即可。如:
“追亡逐北”译为“追逐亡军及败北之兵”
“居安思危”译为“居于安时,想到危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词性话用与成份省略有密切关系。动词性词组省略了动词,形成了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数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词性活用现象。介宾词组省略介词并颠倒词序,形成意动句和使动句。偏正词组省略中心词,形成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的句子。从词汇意义来说,省略后的部分代替了省略的部分,翻译时可以补出省略的部分。
这里要指出,有些词性活用与词的引申义有关。如:
(12)雨雪,王皮冠。
“雨”是名词,雨自天而降,故“雨”可引申为“降”的意思。“雨雪”即“降雪”。
(13)左右欲刃相如。
杀人以刀刃,故“刃”可引申为“杀”的意思,“刃相如”即“杀相如”。
三 词性活用的修辞意义
词性活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不是消极的。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具有一定的修辞意义。
(一)可以避免词语的重复呆板。如“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如果把“饮”
改为“泉”或“泉水”,句子就显得不简洁;如改为“取水”或“取水饮”句子就变得呆滞而无生气。
(二)使词语更为生动传神。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得别开生面,
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春到江南的昂然生机。如改为“春风吹绿江南岸”则大为失色。
(三)使语句凝重有力。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致”,作者在论述中强调了积贮的重要性,积贮不但有利于民,更有利于国力的强盛。“怀敌附远”用凝重有力的语言突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如改为一般的兼语句:“使敌国来怀,使远国归附”,不但语言拖沓,而语言的份量也大大削弱。
(四)能加强环境气氛的渲染。如“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廷叱之”三字,把蔺相如遇险不惊,临危不惧的气概写得淋漓尽致。
(五)使语言上下贯通,音节和谐协调。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句子三三对俪,行文如急流素湍,犹有金玉之声。把秦王统一中国的壮举和滥伐山林,大兴土木的逆行写得简扼透彻。而且上下对偶,音节匀称,读来琅琅上口。
(六)语意简洁,要而不繁。如“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寥寥数语,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得简洁明白,显而不繁。
NXFW当然,不是凡是词性活用都有积极意义。如果一味追求用字新奇,难免会出现滥用的现象。如《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这样的句子生硬拗口,实在有害无益。王力先生曾指出:“现在很多课本里都选了《中山狼传》,这篇文章文格卑下,简直不象话”。滥用词性活用,大概也是“文格卑下”的一个原因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