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洞人的生活习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00:53:32
山顶洞人的生活习惯

山顶洞人的生活习惯
山顶洞人的生活习惯

山顶洞人的生活习惯
山顶洞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於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
  洞穴和年代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东、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遗址.
  体质特徵和种族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徵和现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
  关於山顶洞人的种族,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曾认为老年男性头骨的测量指数很像西欧的化石智人,如克罗马农人,但根据形态观察,又可确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女性头骨之一属於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另一具则属於爱斯基摩人类型.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家庭.中国古人类学者的研究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几乎所有的面骨测量指数都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而远於西欧的化石智人.从形态方面观察,头骨的许多特徵,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以及有下颌圆枕等,都属於蒙古人种的特徵.女性头骨之一,由於人工变形,不能作分析种族的正常依据.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近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其相似程度大於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态特徵也都更接近於蒙古人种.另一具女性头骨的测量结果表明,她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她比以上两具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徵.
  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学者认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见彩图 山顶洞人复原像 )
  文化遗物 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有人推测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
  山顶洞人的石器和骨针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除1枚虎门齿外,馀者为獾、狐、鹿、野狸和小食肉类动物的犬齿,均在牙根部位两面对挖成孔.有的因长期佩带,孔眼已磨光变形.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穿孔海蚶壳3个,在铰合部以下处磨穿成孔.制作得最精巧的是7颗小石珠,原料为白色石灰岩,形状不规则,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径为6.5毫米,孔眼由一面钻成,珠表面被染成红色.它们都散布在头骨附近,可能为头饰.石坠系用天然的椭圆形黄绿色岩浆岩小砾制成,两面扁平,其中一面经人工磨过,在中央对钻成孔.还发现1件鲩鱼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边缘处钻一小孔,局部染成红色;后者用鸟骨制成,管体光滑,有磨擦痕迹,表面有短而深的横沟,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样,显然是为了接系其他饰物特意刻出来的.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生产、生活和埋葬 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於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於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徵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