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关节日的名言至少要7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16:01:10
有哪些有关节日的名言至少要7句

有哪些有关节日的名言至少要7句
有哪些有关节日的名言
至少要7句

有哪些有关节日的名言至少要7句
习俗跟随时代潮流
  本报记者周洁/文唐军/图
  2003-12-18
  深圳都市报
  习俗跟随时代潮流
  洋节已被模糊了原有的意义,传统节日需要注入新鲜气息,在对都市人的个性体贴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包装”.
  本报记者周洁/文唐军/图
  关键词名言
  民族节日就是文化的生日
  作家冯骥才:造成西方节日的“入侵”的原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
  历史地看,还有一原因.是因为过去的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地强化政治性的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很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我想,我们不应该拒绝情人节和母亲节.那些外来的妇女节、儿童节和新年音乐会,不是大大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文化吗?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自己文化的生日.
  洋节是社会变迁的必然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就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春节、中秋)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而“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少有团圆气氛的则逐渐淡化;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
  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洋节被模糊了原有的意义
  新浪观察评论员堵力:“十一”“五一”春节假日漫长却不像过节,圣诞节情人节不休息却热闹非凡,每次圣诞节情人节酒吧迪厅西餐厅咖啡馆爆满,经常开着车绕着城转半天找不到一张空位.为什么呢?一琢磨,才发现,春节是大家习惯了重温亲情的时间,讲的是团聚.“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时间,大家光想着举家出游,或干脆休养生息睡懒觉养精神,所以七天也嫌不长.而那些洋节,早被中国的年轻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变成了聚会疯狂开心狂欢的盛宴了.
  关键词影响
  洋节影响力
  圣诞节CHRISTMAS影响力:★★★★★
  原是“基督弥撒Christmass”的缩写.传说记载,12月25日是耶稣的诞生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会都要举行弥撒纪念耶稣的生日.时至今日,圣诞节已经从一个宗教节日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大众节日.人们在节日期间互相祝福,期盼欢乐的新年来临.情人节——圣瓦伦丁节Valentine’sday
  影响力:★★★★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罗马时代的牧神节,就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到公元7世纪,基督教会领袖希望把这节日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们用基督教殉教者瓦伦丁的名字为这个节日重新命名,并把日期由原来的2月15日改为2月14日.愚人节AprilFools’day
  影响力:★★★★
  每年4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就在这一天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母亲节MotheringSunday
  影响力:★★★★
  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仪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她曾亲自在教室中安排仪式,组织活动,同时要求前来参加者胸前要佩戴白色的石竹花.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纷纷组织同样的活动,大家一致决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从此母亲节便在美国成了一个公认的正式节日.以后,有许多国家效仿.万圣节AllHallow’sDay
  影响力:★★★★
  10月31日,当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怪异服装,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杰克灯”——南瓜灯……鬼节开始了.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圣徒之意.西方传说中,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惟一希望,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到了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万圣节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一个神秘的节日.
  天天过节又何妨
  王芳梅社会学硕士
  朋友和我去逛街的时候曾很不屑地说:“别人的节日我们过得什么劲啊?媚俗!”尽管如此,她还是决定平安夜和男朋友一起吃饭看电影,她的言行不一让我哭笑不得.
  不知道像她那样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到节日潮流当中的人还有多少,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情不自禁的原因.就个人而言,我倒是乐意过各种节日,因为我喜欢那种热闹、团圆的气氛和那种放松的感觉.现代的生活节奏这么紧张,人们每天清晨醒来就要像上紧的发条一样,丝毫不敢懈怠,节日却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去享受生活,心里也不必因浪费时间而愧疚.节日里可以邀上几个平日因工作而疏于联系的朋友去逛逛街、叙叙旧,也可以陪家人吃一顿温馨的晚餐,更可以和情人静静地享受二人世界……
  其实到现在,西方的洋节和我们的传统节日具有了一种复合的功能,节日成了一种“混合体”,只是功能不同,春节是团聚的日子,圣诞是狂欢的日子,各种节日都是维系情感的一个个重要环节.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各种节日能使人们身心愉悦、精神舒畅,对生活充满希望,那么,天天过节又有何妨?
  普及到“部分大众”
  蔡磊武汉大学法学院民族学系
  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洋节的流行还与中国传统节日功能的衰退有关.春节的亲人团聚和元宵、中秋的亲情,尚为我们营造了一些传统节日的气氛,至于端午、七夕等,则至多有些传说陪衬,与一般人生活干系不大.近年来又有“年味淡了”的说法.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现代人,最需求的是节日的娱乐和休闲功能,而传统节日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于是洋节日“乘虚而入”,成为现代人寻求快乐愉悦身心的必要理由.流行的“洋节”暗和了现代人心目中节日的内核.
  在这个重视宣传和包装的年代,洋节的流行还得益于商家的妙作.商家好节甚于好洋节,只要是节日,不管是“土节”还是“洋节”,都可化为商机,各种节日促销活动缤纷登场,令顾客目不暇接.有关西洋节日的知识和信息也正是借此方式有意无意地普及到“部分大众”.
  洋节虽流行,但并未到全民普及的阶段,也未形成完全压倒土节之势.圣诞要狂欢,年味淡了最后还是要过的,只是恐怕要改变些形式,多多吸取洋节中轻松时尚的元素.
  要吸收“时尚”元素
  黄杰民俗文化研究生
  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节日与节气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许多节日就是从节气发展而来的.当然传统节日中还有一类,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具有很浓的人文色彩,它们的起源或是对鬼神的祭祀,或是对英雄人物的怀念,或是对社交的需求等.然而,西方节日习俗却与农事活动较少有关联,更多的是对一些宗教人物的纪念.
  西方节日进入中国,肯定会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有人说是一种“入侵”.但是,这种“侵入”能让大家接受,中国人过洋节,其实并不一定了解它所蕴涵的意义和文化,更多只是想找个理由快乐一下.而且西方的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对我们的民族传统还有益处,正好借此机会表达一下对爱人、父母亲的感情,这对一向羞于表达内心世界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有些人担心,洋节会削弱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其实大可不必.每一种节日习俗都有着它背后深深的文化积淀,除非一种文化消亡,它的一些习俗才可能消亡.当然,这当中,有些习俗的变化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