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04:14:03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经之中,董仲舒最擅长的还是《春秋》公羊学.《春秋》本是孔子依据鲁史修撰的一部政治史.据说孔子晚年见道之不行,自己以见之实施,于是以著作史书褒贬历史的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为了避免政治迫害,孔子在属辞比事上常常使用隐晦的语言,其微言大义,只口授给弟子,并不笔之于书.孔子死后,弟子各以所闻’辗转传授,于是逐渐形成不同的《春秋》师说.汉代流行有五家:即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左氏春秋、邹氏、夹氏等.其中邹氏无师传,夹氏未有书,左氏藏于秘府,只有公羊、谷梁二传,文美义富,最先流行开来,而公羊传的大宏于世,则端赖董仲舒和胡毋生的首倡. 胡毋生,字子都,齐人,年龄比董仲舒稍长.是汉代最早传公羊学的大师之一,也是首先将公羊师说著之竹帛的人.戴宏序述公羊春秋传授顺序说:“子夏传予公羊高,高传予其子平,平传予其子地,地传予其子敢,敢传子其子寿.至景帝时,寿及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徐彦《公羊注疏·何体序疏》引)可见,胡毋生既是公羊春秋的嫡系正传,也是协助公羊寿将公羊师说著之竹帛,结束其没有文本,口耳相传历史的人.公羊学于此有案可稽,有章可依,学说更加定型.同时,由于公羊有经本流传,也有利于学说的传扬.此外,胡毋生还归纳公羊义例,著有《公羊条例》一书,使公羊学说条理化,以便学者提纲挈领,掌握要点.
东汉末何休作《公羊解访》,就曾“依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何体《自序》).胡毋生还亲自传学,扩大了公羊学的传授面.他景帝时为博士,与董仲舒同列.年老,复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武帝时的大丞相公孙弘就曾得其师传.董仲舒对他也十分敬重,《汉书》说:胡毋生“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有曰:“胡毋子都,贱为布衣,贫为鄙夫.然而乐义好礼,正行至死.故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声.甚可荣也!”(《文馆词林》李固引,见唐晏《两汉三国学案》) 唐徐彦《公羊疏》说:“胡毋生本虽以《公羊经传》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以董仲舒为胡毋生的弟子.吴检斋曰:“其说但不见于淳史,疑莫能质也.”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检斋所疑甚是.但徐氏之言,恐依本于《汉书·儒林列传》.传曰: 胡毋生字子都,齐人也.治《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年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颇受焉.而董仲舒为江都相,自有伶.弟子送之者,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 单以这段文字论,似乎胡毋生的弟子有公孙弘、董仲舒、褚大、嬴公、段仲、吕步舒等.《隋书·经籍志》即以嬴公为胡毋生弟子.其实这是班固为了行文简洁,未加区别.后人又不深考,误读其书.这里应于“而董生……”句分段,以上述胡毋氏之传,以下述董仲舒之传.今中华书局标点本也不分段,是犹承其误.
据《史记》:“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胡董二人同时并治,并无施受关系.司马迁《儒林列传》,先仲舒而次子都.傥仲舒曾师事子都,马迁何容疏忽至此!又褚大诸人,《史记》明言“仲舒弟子送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汉书》作段仲),温吕步舒.”并非胡毋生弟子.故陆德明《释文序录》曰: “汉兴,齐人胡毋生,赵人董仲舒,并治《公羊春秋》.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州段仲,温吕步舒,皆仲舒弟子.”言之凿凿,不容混淆.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仍将“而董生”以下抄人胡毋传中,盖沿袭旧文,但又于董传按曰:“胡毋生、派止传公孙弘一人,故弘居朝专与董生立异,正以流别不同耳.”则已知胡查之非师徒矣.《四库提要·公羊疏提要》考《公羊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认为“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然则在公羊氏家学外,因多公羊经师也,董氏何须师事于胡毋氏呢?又《公羊硫》引《孝经说》曰:“子夏传与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毋生,董仲舒.”可见董生与胡毋生同为子夏六传弟子.当然,既然公羊寿和胡毋生是首先将《公羊传》著之竹帛的人,那么在经传的文本上,董生或许得益于胡毋子都.至于其他,则不可知. 董仲舒与胡毋生同治一经,但各自的贡献不一样.胡毋生笔录《公羊传》,并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董仲舒则在发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发明独多.统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是学问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司马迁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正是就其能援经以致用说的.胡查二人对《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士.
韬光养晦博士当时是官职,初见于战国,秦继之,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学识渊博.但博士们学业各有专精;儒墨名法,甚至方技术士,都滥竿其间.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博士逃难隐居,秦廷的博士成了清一色的神仙方术之士和巧说阿谀之徒.陈涉起义,许多德生背着孔子的礼器投奔陈王,去寻找出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即为陈涉博士,最后还与陈涉一道捐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知识分子.汉兴,儒生又投奔了汉朝,汉亦设博士之官,以安抚之.汉高祖曾引用叔孙通制定朝仪,初尝儒雅的美味,由于忙于剿灭“走狗”,干戈未解,未暇大兴儒教.孝惠高后之时,“公卿皆武力功臣”,不容书生分羹.文景之时,名士硕儒颇有为博士者,如《诗》有博士辕固生、韩婴,《书》有博士张生、欧阳,《春秋》则有胡毋生、董仲舒.《孟子》、《尔雅》、《孝经》亦有博士.但“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他们只不过具员领俸,没一个受到重用(《史记·儒林列传》).再加之“窦太后又好黄老”,诸博士不仅难以儒业得幸,而且还有触忌犯讳之虞.窦太后曾问《诗》博士辕因生《老子》之书,辕固生说《老子》是浅俗的“家人之言”,窦太后愤而骂五经为“司空城旦书”(犹言刑徒之书.司空,掌建宫室及筑城.始皇焚书,令有藏诗书百家语者,黥为城旦.),并令固下图斗野猪,幸而景帝给他一柄利剑,才免于横死.众博士看在眼里,惧在心上,哪里有暇宏扬儒业,经世先王!有的竟纷纷找借口辞掉博士之职,逃之夭夭.如辕固外调清河太守,韩婴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干脆以年老为由,告老归家,居教乡里.’ 董仲舒在此期间亦韬光养晦,政治上一无建树.但他并没有消极适世,他一方面广招生徒,私相传授,为汉朝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合格人才.《史记》说董仲舒弟子通经学者“以百数”,而且都很出色,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吾丘寿王(稍后)则官至光禄大夫侍中.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师从董仲舒,《史记》中对董仲舒的《春秋》之学多所阐发;也正是受孔子困厄著《春秋》、左丘失明著《左传》事迹的鼓舞,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愤撰著《史记》这部千古名著.另一方面,董仲舒又谨慎地观察现实,潜心地研讨百家学说,特别是深研汉初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兼容诸子百家的新儒学体系,以适应西汉社会大一统之局,以求积极有为之效.他在待价而沽,应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