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要求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0:49: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要求有哪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要求有哪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要求有哪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要求有哪些?
一、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五个一工程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也是由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样化.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也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样化.不然,我们就会失去正确的前进方向,就无法抵制和战胜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要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要形成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舆论氛围、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保持其先进性,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有助于广大干部和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冲破一切愚昧落后的思想文化的束缚,抵制和战胜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和灵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要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坚持“二为”方向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所决定的,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科学把握时代特征和认真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随着主要矛盾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变,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文化建设也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弘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文化建设应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创作的源泉,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基.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应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着力塑造社会主义的新人,“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我们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要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使其创作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的、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用行政的力量去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双百”方针同四项基本原则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增进不同学术和艺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文化领域里的是非,最终要靠实践来评判.
  “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使二者统一起来,发扬民主,保障学术自由.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都面临着既要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要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要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既要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使其以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植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将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还必须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和依靠人民的力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文化上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之长,广泛地吸取营养来发展自己,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建设成就.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不仅是面向社会主义国家,也要面向资本主义国家.同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领先于世界一样,资本主义也创造了可资借鉴的文化.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人类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我们都要加以借鉴和吸收.“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方针.同时,邓小平从战略发展的高度认识学习外来文化的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当然,这种借鉴和吸收不是不加区别地照抄照搬.“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其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同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党的十六大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论断.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民族精神,不仅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不仅要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也要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我国有近13亿人口,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在13亿人口中,有近2亿文盲,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开发我国巨大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根据邓小平一贯重视发展教育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四大更明确地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事业必须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尊师重教风气,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