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3:56:02
的读后感

的读后感
的读后感

的读后感
假 如 马 克 思活 到 今 天 ···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
  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光辉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云烟,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然而,我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却被以下这段话所感动: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八开本两厚册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人一生的思想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它总是随着地形、降雨量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变的话,那就是它永远向前奔流的内在特性了.只有变,才是永恒不变,伟大如马克思者,在其一生中,也免不了要时时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而一旦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又向前迈出一步,他就更加坚定地向前走去,无暇顾盼身后的足印,不论这些足印多么辉煌,多么深刻,多么令人叹服.因为他知道,河流一旦停止了它匆匆向前的脚步,就不会再翻滚出晶莹的浪花,也不会再发出恢宏的涛声,即使这条河流再浩瀚,再宽广,它也不能够再被称作河流,而不过是一潭死水而已.
  然而,有多少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忠实信徒,却不能理解这样一个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他们毕恭毕敬从这条思想的大河中舀出水来,当作圣水,奉为圭臬,小心翼翼供奉于神坛之上.他们不知道,脱离了历史的地形、时代的气候,脱离了瞬息万变的水文而舀出的河水,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僵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截断的河流不再是河流.
  回顾中国的现代历史,有多少事件在今天可以当作笑话来看.如在我的家乡芜湖,就曾出过一个“年广九事件”.当时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要将人们的思想从禁锢当中解放出来十分艰难.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从马克思原著中找出一句话:雇工在6人以下不算剥削,便以6人作为个体户雇工的上限.年广九却因为雇了二十来个人替自己炒瓜子,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琅珰入狱,最终还是小平同志出来说了话,解了围.我不知道如果马克思听说了这件事,是该哑然失笑,还是哑口无言.不幸的是,类似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还在不停地上演,人们在提出新的理论之前,也还总是习惯于翻箱倒柜地找寻“理论依据”,看看若干年前马克思如何说,列宁怎样讲,找到只言片语便如获至宝,奉为尚方宝剑,找不到也要挖空心思凑上前去.比如前些年每当我们提及“两个先锋队”理论时,都要在后面加上毛主席的原话来为自己“正名”,好象没有了“依据”撑腰壮胆,说话便觉底气不足,这种小心翼翼的心态,不知究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恭敬、忠诚,还是背叛.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而探索真理的道路却是无穷.马克思他老人家探索真理的脚步,终究在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面前终止了.但假如马克思活到了今天,他是否还会继续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是否还会毫不吝惜地将自己那些被一代代学者拿着放大镜研读,并且一个字眼也改动不得的经典著作,交付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呢?答案几乎是不言自明的.有勇气又有能力时时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这才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而每一个自称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应该不时地问一问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及能力吧.
  参考:http://blog.sina.com.cn/zy99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学习后的感悟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而《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第一次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这段话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的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 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参考:http://www.unjs.com/ahistory/ls/ahistory_30040.html
  摘录摘录,再改改吧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