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习俗越准确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2:08:09
哈尼族的习俗越准确越好!

哈尼族的习俗越准确越好!
哈尼族的习俗
越准确越好!

哈尼族的习俗越准确越好!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叶车女子向以多衣为荣,因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显得好看.上衣分外衣、衬衣、内衣三种,通常在内衣下摆处加数道青蓝色假边,显得鳞次栉比,令人目眩.不过,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它的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叶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叶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
  云南哈尼族根据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衣服、被褥、农具等,还有糯米饭、染成红、黄、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嫁妆中还必须有舅舅送给新娘的一件蓑衣,一只巴箩,弟弟送给新娘的一根手链和一根背带.这些东西要沿路让人看清楚,以显示其富有和华丽.一路上唢呐声不断,逢村过寨还要鸣放鞭炮.无论天气如何,新娘都要打一把花伞.
  在红河一带,男方要请一对父母儿女都健在的中午男女去迎娶新娘.新娘家则盛情款待娶亲者、亲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长老和歌手.迎亲者在娶亲仪式上要当众交出三枚小贝壳作为娶亲的凭证.这时,歌手开始唱起古老、庄严而幽怨的哈尼(送嫁歌)在歌声中,经过精心梳妆的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挽着盛有衣物的花竹篮或挎着筒帕,伤心地哭泣着离开了娘家.出了新娘家门后,迎亲者要遭到村寨中姑娘和小伙子的鞭打,只准挨打,不准还手,直到出了村寨门才停止.这时候,新娘早已领着一群小伙子在半路上等候,看见新娘到来,就立即点起三把松明火,并排置于路的左边、中间和右边.同时在路的左右两边分别插上一根金竹、两根金竹之间拴一根白丝横栏在路上.新娘过来,跨过火把,扯断白线,就表示她正式成为夫家的人了,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迎亲方式是领婚:男方家派出媒人、弟弟或堂弟去女方家把新娘领回来.领婚者到了女方家,新娘却被女伴藏起来了.领婚者绞尽脑汗地商讨对策,不停地与女方家的人交涉,千方百计地要找到新娘.想尽种种办法,通过层层关卡,最后领婚者终于找到了新娘,又经过一波三折,女方家才同意领走新娘.领到新娘返回男方家的路上,领婚者都要高声欢唱,以庆贺领到了新娘:墨江一带的哈尼族娶到新娘后,要请巫师为新郎新娘祝福并驱鬼,完成这个仪式以后新娘才能进男方家的门.进门的时候,新郎高高站在门上,让新娘从底下通过,表示女人要听男人的话;跨门坎时,新娘要右脚先进,左脚后进,这样以后才能儿孙满堂,荣华富.新娘进家后,首先要用猪头向灶神和祖先神灵磕头祭奠.第一顿饭要由婆婆陪同新娘进餐,其他人不能参加.红河一带,新娘到了夫家后,先向祖先神位磕头,再向婚宴上的长者敬礼,接着吃下新郎亲自送来的一碗米饭,表示永不变心.在西双版纳,要由婆婆在村口为新娘穿上白色裙子,然后才能进入村子.到了甲方家门口,男方的已婚姐姐剪下三根头发,为新娘洗手洗脚,新娘才能进入大门.婚礼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先吃公鸡肉和猪右前腿,然后给宾客一一敬酒.这时,由会唱哈尼调子的老人来祝福新娘头胎生女儿,二胎生儿子,并劝戒夫妻要和睦相处,白头到老.婚礼的最后是强迫本村年龄较大而未婚的人吃猪尾巴.
  墨江、红河一带,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据说同房会导致爱情不长久.由送亲的女伴陪同新娘在洞房里说话,或闹洞房,或请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等.这一夜,新郎新娘要分红鸡蛋、红糖、糖果、香烟等给宾客吃,以示喜庆.宾客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唱歌跳舞,尽情欢娱,通宵达旦. 新娘到了男方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她已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和村寨的正式成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新娘要在新婚第二天参加砍柴烧火的仪式.在墨江等地,新娘第二天鸡叫时要到河里或秽槽边去背水,用背回来的水烧火做饭招待客人.新婚夫妻还到地里共种一糖瓜,以象征今后幸福美满,儿女兴旺.红河、元江一带,新娘第二天鸡叫头遍去背水时,要撒一把米到井里或河里,表示自己已成了喝这口井,这条河水的人.举行完婚礼后,一般要回门.红河一带,新娘于第二天随送亲的人们回门,并带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给家人和邻居、亲友品尝,下午再返夫家.在墨江等地区,新娘于结婚的第二天回门,且一回去就在娘家长住,只有农忙时丈夫来喊才到夫家住几天,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才到夫家长住.在西双版纳一带,新婚三个月内,新娘在公公、叔父的陪同下,来娘家回门,并携带礼物给娘家,返回时,娘家也赠送礼物给新娘. 哈尼族还保留着男方到女方家上门的习俗.这种上门的婚礼比较简单:由一长者做媒,选定日子带一筒酒于黄昏时把男子带到女家.男子随身携带一顶篾帽,一床被子,女方家杀一只鸡招待媒人一餐饭,婚礼便告完成.
  哈尼族青年男女结婚后生了第一个孩子,一般就要与父母分家独立生活,但也有不少家庭关系和睦,但也有不少家庭关系和睦、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哈尼族家庭关系中,以长者为尊,晚辈很尊重长辈,也很听长辈的话,在家庭中,夫妻关系融洽,离婚的较少.如离婚,则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一中间人主持,男方砍一木片,两侧各砍三道小口,然后将木片破成两半,各拿一片为凭证.有的地方要吃最后一餐离婚饭,吃饭时桌子中间放一根柴,表示从此以后断绝关系.
  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