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事迹需要3个~不要太长的,简便一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3:05:00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事迹需要3个~不要太长的,简便一点.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事迹需要3个~不要太长的,简便一点.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事迹
需要3个~不要太长的,简便一点.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事迹需要3个~不要太长的,简便一点.
1、司马迁 
忍辱负重写《史记》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全国各地,接触社会、体验民情、考察史迹.后来他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阅读了国家国家珍藏的许多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秉承父亲的遗志撰写《史记》.正当司马迁专心著书的时候,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秉公直言,
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阉割).宫刑是腐刑,污及先人,见笑亲友.让一个男人不是男人.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强忍屈辱,在痛苦中发愤著书,用毕生精力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曹雪芹
身世坎坷著《红楼梦》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少年时代过着锦衣纨裤的富贵生活.到雍
正初年,因受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父亲被免职,家产被抄,举家迁居北京.从此家道衰落,生活日趋艰困.家庭的盛衰变迁,世态的炎凉,使他深深地感受到封建贵族阶级的腐朽残酷和内部的倾轧离析.曹雪芹遂以毕生精力创作《石头记》即《红楼梦》.其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红楼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3、 蒲松龄
科举失意著《聊斋志异》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年青时醉心于科举考试,屡次参考都以失败告终.生活也是贫困潦倒,直到老年还是穷秀才一个,靠教书勉强维持生活.正是科举考场的失意,促使他觉醒,认识到封建科举考试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蒲松龄转而著书立说,针砭时弊.据说他在乡里的时候,经常在大路旁铺上苇席,准备着烟和茶,让过路的人给他讲故事,别人讲累了,口渴了,他奉上烟和茶,一定要别人讲完才肯罢休.回家立刻记录.如此数十年,终于写成了《聊斋志异》,矛盾赞誉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赞曰“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4、 张海迪
身残志坚张海迪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
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张海迪身残志坚,抱着“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坚定信念,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自学了英,德,日语.还翻译了十三万字的英文小说,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5、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十分清贫的贫民家庭.从四岁起,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下开始学习钢琴,十三岁便成为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1792年至1802年,贝多芬迁居维也纳,一个处处充满音乐的艺术殿堂.在这期间贝多芬追求音乐技艺的纯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也遭受到了失恋的痛苦,同时耳朵也也丧失了听力.在这最痛苦的日子里,贝多芬对音乐的追求却没有停止,他坚强的个性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克服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1827年3月16日,穷困潦倒,孑然一身的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做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著作上.
6、诺贝 尔
炸药之父———诺贝 尔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当他满脸鲜血从爆炸成功的硝烟钻出时,却兴奋的大叫“我成功了”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