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的写橡树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5:04:47
400字的写橡树的作文

400字的写橡树的作文
400字的写橡树的作文

400字的写橡树的作文
橡树叶型独特,新叶亮红色,成熟叶片深绿色,有光泽,9月变成橙红色,落叶期晚.
花园里的小橡树愁容满面,看到别人在开花结果,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苹果树说:“你为什么不能结出一个美味的苹果呢?你太不努力了!”玫瑰也对它说:“别听它的,你应该开出一朵玫瑰花,你看多容易!”小橡树非常努力,可是既未结出美味的苹果,也未开出漂亮的玫瑰花,它越来越迷茫.
迷茫中,小橡树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棵橡树啊,我永远结不出苹果,也开不出玫瑰花.我的使命应该是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
小橡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它快乐地生长着,很快就成为一棵大橡树.
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小橡树的经历应该能引发你一些思考.
橡树在深秋和初冬是欧陆特有的景观,这个节令您能看到的山野风光多半是橡树给您织就的.除了常绿针叶林以外,其他阔叶林的叶子全都凋落净尽,唯有橡树的叶子虽然干枯,但仍然大量坚持在枝头,令人联想起宋人郑思肖题菊的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放眼望去,漠漠林带里,一堆堆,一层层,一抹抹,远近深浅浓淡不同的土黄色橡树叶,隐隐约约,渺如云朵,如烟岚,如雾霭,如梦,如幻.
菊花衰残,花瓣不落.橡树并非不落叶,只是干枯的叶片比其他树种待在枝头上的时间更长一些而已.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屈原《离骚》里的句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莫非屈原的家乡湖北,菊花的花瓣秋天里是凋落的?或者是屈夫子一不留神犯下一个流传两千年的常识性笔误?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最初读舒婷《致橡树》的时候还没有见过橡树,也不认识凌霄花.后来,橡树见过了,凌霄花也认识了.凌霄花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凌霄花,一种是美国凌霄花.不过在这里,像凌霄花那样热情攀援橡树的高枝以炫耀自己的,不是凌霄花,而是常春藤.
中欧地区的森林都是人工林,不是天然林,树种混交的程度不高.我所客居的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故居附近山林里,构成林带的高大乔木实际上只有三种,即松树、白桦和橡树,其中橡树最多.有趣的是,松树和白桦上甚少缠绕常春藤,即便有,也只攀援到很低的位置.可是橡树则完全不同,总是有常春藤纠缠伴生,而且常常直达树梢.
在没有橡树的地方,常春藤有时不得已暂且委身于白桦或松树.只要有橡树,常春藤只认橡树,几乎从不会攀上白桦和松树.这种现象必有饶有兴味的科学根源,可是表面看来,它给我们的却是一个朦朦胧胧的世俗联想:是橡树有好生之德,乐于提携他人,还是它生性懦弱,不会说“No!”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一天早晨,我沿着一条林中小道散步.路面厚积着一层落叶,落叶下一堆一堆的,到处都是硕大饱满的橡子.大学时我曾熟读晚唐诗人皮日休的乐府诗《橡媪叹》,看到这满地橡子,心中不仅想到,当初皮子笔下那位佝偻着身子捡橡子的老婆婆,如果能碰到这么多的橡子该多好啊!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岗.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穟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中国人有漫长的吃橡子面的苦难历史.橡子面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吃下去不易,拉出来更难.尽管如此,还并不总有橡子可捡,有橡子面可吃.你瞧这位老婆婆,一大早踩着晨霜就来了.来这么早干吗呀?起晚的鸟儿没虫吃,一夜落下的橡子,起晚了别人捡走你就没得捡了.佝偻着腰,在荆榛草丛中扒着挠着,俩时辰才捡一捧,一大天才能捡满一筐子.
捡来还不能直接吃,要晒几回蒸几回才勉强可食.难道没有好吃一点的东西吗?有.山前的稻子已经成熟,脱了壳一颗颗珠圆玉润的,可就是吃不到自己嘴里——官贪吏虐,还不够他们盘剥的呢!所以冬春二季,只能以橡子面塞肚皮,聊诳肚子不饥罢了.诗人最后写道:哎呀看见这个可怜的捡橡子的老婆婆,我不知不觉流下眼泪,竟至泪水打湿了衣裳.
观音土、榆树皮、糟糠和橡子面都长期充当中国人的口粮.我的故乡没有橡树,可是在我童年和青年时期,乡亲们几乎家家吃过榆树皮.七九、八零年我读高中,有时上学还带参有榆树皮面做成的干粮.
您可能不知道榆皮面是怎么来的,让我传授给您.刚放倒的活榆树,立即剥皮,越干越难剥.春天里榆树的皮与木质部份是“离骨儿”的,很容易剥皮,其他季节不行.春天里孩子为什么有柳笛可吹?道理就在这里.太小的榆树皮里没有面,起码应该碗口粗以上.及时将剥掉的树皮折成条状,揭去外层老皮.剩下的二层皮,彻底晒干后,再撅成或剪成指头肚大小的块块儿,趁着它的干乎劲儿赶紧放石臼里捣,否则跟牛皮似的根本捣不烂.
捣成仿佛丝窝混面粉的程度之后,挖出来过罗筛,罗下的就是榆树皮面.筛过以后还可以继续捣,捣过再过罗筛,如此者三四遍,最后只剩下木纤维的碎渣,扔掉.榆树皮面特别粘,想像不到的粘.单是红薯干面□不成面条,参几把榆树皮面即可□成.不知现在是否还有人吃榆皮面,但是榆皮面的生产流程,则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在物质匮乏无物可吃的时代,吃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可不能失传!
学者常说中国是过早成熟的社会,的确如此.一千年前有中国人吃观音土榆树皮橡子面,一千年后还有中国人吃观音土榆树皮橡子面,实在是成熟得太早了,就跟传说中的老子一样,一生下来就是白胡子.有学者说这是“超稳定结构”,可不是嘛,至今不是仍然高喊“稳定压倒一切”嘛.
如果欧洲历史上遍地是捡橡子的老婆婆,也许今天欧洲就不会有这么多橡树了.现在中国各地很少橡树,莫非是被橡媪们捡绝种了吧?人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却还在念叨一千多年前拾橡子的老婆婆,本来您可能觉得我太矫情了,现在您还这么认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