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点”的来由上海人为什么要骂人十三点?来由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9:30:29
“十三点”的来由上海人为什么要骂人十三点?来由是什么?

“十三点”的来由上海人为什么要骂人十三点?来由是什么?
“十三点”的来由
上海人为什么要骂人十三点?来由是什么?

“十三点”的来由上海人为什么要骂人十三点?来由是什么?
十三点
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俗语出典释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英语hysteria(歇斯底里,即癔病)的“洋泾浜语”,但癔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疯狂急躁,语言含糊不清,与其有很大差别,所以大多数人否认这个来源.据1922年般《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中释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痴显然这一解释比较符合.沪语“十三点”主要用于指女性的痴头怪脑,愚昧无知,如痴情、痴心、痴呆等,而该词也多出自妇女之口,男子较少使用该词.由于“十三点”来自“痴”的十三笔,以后又派生出许多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词,如“B拆开”、“电话听筒”(旧电话听筒中设13个小孔)等.“十三点”初时意谓“敲乱钟”,原来旧时的时钟,每逢一小时便报时一次,例如下午四时,钟摆便会敲响四下,五点敲五下,至多是十二点,也不过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响,难道有十三点?当然是出了问题,正如俗语所讲癫癫地!
所以,"十三点"就是代表人的性格"癫癫地"
中国人骂一个人缺心少肺,常用一个莫名其妙的外号,就是“二百五”.
关于“二百五”的来历,有种种说法:
其一,说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结盟抗秦,受到了各大国君王的赏识.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时,却被一个刺客刺杀.齐王下令捉拿凶手,但他用的是“引蛇出洞”之计——将苏秦的头悬于城门口,并张榜“苏秦内奸,死有余辜.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他还下旨重赏义士黄金千两.此榜一出,果然有四人前来领赏.齐王问:“千两黄金,如何分法?”这四个人不知中计,说:“好办,每人都是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把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从此民间便以二百五的说法来形容那些傻瓜、笨蛋.
其二,说唐朝时长安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仪仗队伍庞大.走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杆驱赶行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称两个人亦为伍佰,于是每人就成了二百五,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杆,所以又称他们为二杆子.今天,二百五、二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者的代名词.
其三,说一人有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成事、败事.一天此人要出门,他就给两个儿子布置学习任务,大儿子写300个字,小儿子写200个字,结果他大儿子少写了50个,而小儿子却多写了50个.父亲回来检查完成的情况,母亲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与推牌九有点关系.牌九是旧时一种赌具,其中的牌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