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的性格《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性格的成因是否在英国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15:04
《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的性格《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性格的成因是否在英国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

《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的性格《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性格的成因是否在英国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
《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的性格
《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性格的成因是否在英国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

《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的性格《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性格的成因是否在英国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
老小姐的悲剧
郝微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中一生只想报复男人的变态老小姐,是一个悲剧色彩极浓的人物.
郝微香由于自己的情感被人玩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她的精神和心灵完全扭曲了.于是,她与世隔绝,还收养了一个小女孩,把她教养成专门玩弄男人的女子,还破坏养女的爱情,以便向世上的男人报仇雪恨.后来,郝微香终于良心发现,可是太晚了,她的养女已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而且还虐待她的男人.她毁了自己养女的幸福,最后,她发疯被大火烧死……
郝微香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从小丧母,父亲对她十分顺从,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她父亲是乡绅,开了一家啤酒作坊,很有钱,自以为了不起,郝微香也是这样.她父亲死后,她继承了大笔财产,来献殷勤的人多了……后来,她身边出现了一个男人,那人对她大献殷勤.郝微香小姐从来未对谁动过情,所以一旦动起情便不可收拾,她把那人当成了白马王子.那人从她那里骗取了大量的钱.等到结婚的日子定好了,结婚礼服备办好了,蜜月旅行的行程也安排好了,参加婚礼的宾客也邀请了.然而在婚礼那一天,就是不见新郎的影子,只见他的一封信……原来那家伙是个大骗子!如此沉重的打击,谁也受不了,何况她是个娇生惯养的小姐?可是她的行为却让人心寒!她由于受不住打击,大病了一场.病愈后,她让整座宅第荒废,屋里的时钟都停在她接到那封信的时候,宴席上的摆设都原封不动,她自己一直穿着那套婚纱,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见天日,直到她死去……她要记住这一切,她恨世上所有的男人,可见她是一个心胸狭隘的、高傲的女人.她还特意收养一个养女,不惜牺牲她的幸福教她替自己报复男人,可见她是一个极有心计、铁石心肠的女人.
老小姐的遭遇本身是一个悲剧,她还亲手制造了一个悲剧,她的变态行为到她良心发现又是一个悲剧.然而,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她曾经是一个向往美好爱情,热爱生活的痴情少女啊!是谁使她变成了一个仇视美好爱情,仇视生活的变态女人呢?爱情?郝微香由爱生恨,叫作爱之深,恨之切吗?有人说,她爱自己更多一点.她之所以恨得那么深,是因为她从来没被拒绝过,更没受过被人抛弃的耻辱,她是个娇小姐,从来都是她说一,别人不敢说二的,是她的心灵太狭隘了,她的占有欲太强了.也有人说,是她爱得太深了:她保留当年婚宴上的一切,是想记恨还是想停留在一个她的美好梦幻中呢?或许二者都有吧.
其实,爱情可以是蜜糖,也可以是毒药,关键看当局者的态度.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我想,爱情应该拿得起,放得开.否则,千万别动爱情!
同样的区别也表现在匹普/芬恩姐姐的形象塑造上.在原著和“1946年版”中,匹普的姐姐几近于虐待狂,她视匹普为生活的沉重负担,轻则大骂,重则棒打,最后在唠叨不休的抱怨声中撒手归天.而“1998年版”中的芬恩姐姐,则热情奔放、豁达开朗,她对芬恩关怀备至,在芬恩赴纽约去发展事业之后,她也因寻找爱情幸福而“失踪”.主动挑战人生的进取精神成了该影片中芬恩姐姐的性格主调.
当然,这两部影片的人物重塑也有不妥之处.比如,原著中的郝微香小姐是一个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突然而至的巨大精神打击使她灵魂扭曲、心理变态,但同时她性格中还有另外的一面,她的良心并未完全泯灭,她不忘以自己的财产资助社会生存中的弱者.但是,在“1946年版”和“1998年版”两部影片中,郝微香和黛斯摩小姐都仅仅被塑造成了一个变态的疯女人,因而也就削弱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致使人物形象有平面化与单向度之嫌.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曾多次被搬上银幕,仅在有声电影阶段,该小说就至少被改编过6次(1934年、1946年、1949年、1971年、1974年、1998年),在这六部改编影片中,“1946年版”和“1998年版”受到了观众与评论家较为广泛的关注.《远大前程》的1946年电影改编版(本文简称“1946年版”)诞生于狄更斯的祖国英国,由大卫••里恩导演;而《远大前程》的1998年电影改编版(本文简称“1998年版”)则出世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由阿方索••柯朗导演.两部影片皆沿用了小说原著的颇具反讽色彩的题名“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或译《伟大的期望》), 承继了狄更斯原作中对梦想走出生活窘境的下层人的理解、同情和对其梦想破碎的悲悯.
但是,与“1998年版”相比,“1946年版”在与原著保持契合与一致方面更加执著.大卫••里恩谈及该影片的制作情况时曾言:“在写剧本时,我们反复阅读了小说,并且给每一章列出了一个单线索的摘要,……电影中的实际场景是以这篇摘要为基础的.狄更斯的对话对于电影来说是完美的,几乎电影中所有的对话都是来自小说中.”① 对于大卫•里恩来说,经典是一种神圣的范型,他拍摄《远大前程》的目的是要传承经典,挖掘小说所包含的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和美学内涵,再现原作的精神内核.影片以主人公匹普为中心,让其周旋于郝微香的世界和马格韦契的世界,并最终在郝微香和马格韦契的相继毁灭中梦碎人醒,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起点.郝微香的世界封闭、凝固,但对匹普却有一种磁石般的诱惑力,因为那里有艾丝黛拉,有匹普渴望已久的爱情.受郝微香和艾丝黛拉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匹普做上等人的愿望日盛一日,而这个愿望却是在他少年时代救助过的逃犯马格韦契的资助下得以实现.在这里,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纽带:罪犯康普生.是他,背叛了与郝微香的婚姻,郝微香在婚礼上苦等之时,他却挟裹钱物逃之夭夭,让郝微香承受了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也是他,把马格韦契拉下水,使其妻离子散,酿成终生难以挽回的大错.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郝微香的精神世界轰然坍塌,从此以报复男人来慰籍自己受伤的灵魂.尤其令人感喟的是,马格韦契资助的匹普曾一度是郝微香复仇行动中的猎物,而作为郝微香复仇工具的养女艾丝黛拉竟是马格韦契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影片将原作中的人生的无奈与无奈的人生淋漓尽致地再现于观众面前.
显然,“1998年版”有所不同.它既把握住了狄更斯原作的基本内核,同时又参照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它进行了解构和重建;影片中所渗透的人生观照和哲理思索来源于狄更斯原作,但是所散发的鲜活气息更贴近于当下的生活.影片的故事背景由原著中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和身份也做了相应的变化:一心想通过做上等人博得艾丝黛拉欢心的铁匠匹普,被置换成了贫穷但有进取心的艺术家芬恩;遭受爱情打击而不能自拔的郝微香在影片中更名为黛斯摩,她比狄更斯笔下生活在阴暗、陈腐的萨提斯宅里的郝微香小姐更加年老和恐怖,她在荒废的佛罗里达庄园中几十年如一日地重温着同一支舞曲,长期沉迷于由《热情之吻》伴奏的表演之中;曾经秘密资助过匹普的逃犯马格韦契,在影片中变成了刺杀卡斯特罗家族犯罪头目的凶手劳斯汀.事实上,以上这一切,并不仅仅是时间与地点变更、人物名字与身份变化的表层问题,而已经内化为作品主旨的移位与重释问题,因为,影片借此揭示和展现了当代人在高度物质化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压抑、痛苦、变态以及精神上的迷惘、异化、焦虑和复归.
“1998年版”着力于寻找作品意蕴与当代社会现实的衔接点,用鲜活的现实生活诠释人类永恒的期望与困惑,这是一种重新阐释的方法;同时,这也便于影片适合当代观众,使他们能够产生一种更贴近自身生活的现实感,并借此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入电影院.电影是一种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的特殊艺术形式,它需要依赖于影院的票房收益来维持其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如何在适合公众需求与坚守审美品位之间寻找出一种适度的平衡,使拍摄的影片既具有娱乐观赏价值同时又不陷入媚俗的窠臼,这是电影从业者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在褒扬以传承经典为使命的“1946年版”的同时,也应该对“1998年版”的制作者们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人物的取弃与重塑
正如电影大师理查德·布鲁克斯所言:“小说和电影叙述故事的手段迥然不同.除非把书放在摄影机前,把文字一页一页地拍下来,否则,任何一部小说在改编时都必须改头换面.”② 当然,这种“改头换面”也必然涉及到作品中的人物.
就对原著人物的选择而言,《远大前程》的1946年电影改编版与1998年电影改编版表现出了相似的取舍倾向.围绕着对主人公精神历程的探索,这两部影片都相应地将原著中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一些人物纳入到音像叙事的框架之内:与匹普/芬恩(斜线后面的人名为“1998年版”中所改用的名字,下同)产生若即若离的爱情关系的女子艾丝黛拉,抚养匹普/芬恩长大的铁匠乔及其妻子,资助匹普/芬恩实现人生追求的逃犯马格韦契/劳斯汀,以匹普/芬恩作为复仇对象的疯女人郝微香/黛斯摩等.同时,两部影片也皆做了人物方面的大胆舍弃.比如,奥立克在原小说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由其展开的故事构成了小说故事框架的另一条线索,该线索作为对核心叙事进程的一个映衬,为小说营造了类似于侦探小说的多维发展趋向;但是,为了适应电影的有限容量及其叙事单纯化、情节明晰化的要求,两部改编片皆未将奥立克及其故事纳入音像叙事的框架.
然而,两部影片对具体人物形象处理与塑造的方式却有所不同.
在“1946年版”中,制作者承续了原著中人物夸张、漫画化的特点.在该影片中,集善良、质朴、木讷、保守于一身的匹普,一直处于道义与“不义”相互搏斗的心灵煎熬之中.影片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和画外音的使用,成功地将匹普的内心波澜“外化”于银幕之上:在道义占上风时,他给饥饿的囚犯马格韦契送去了食物;在“不义”居于主导位置时,他渐渐疏远了养育他的故乡和亲人.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视觉冲击力,亦提高了人物性格的明晰度.
“1998年版”在塑造人物时则更多地考虑了当代因素.在原著和“1946年版”中,匹普在逃犯马格韦契的资助下被送到伦敦接受绅士教育,而所谓的绅士教育,也仅仅是靠居住环境的改变、接受礼仪指导、参加上流社会的各种应酬来提高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情节设置较为契合于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但对当代人来说就会显得空泛和陌生,因为,当代人更加崇尚个性的自由与张扬,更加珍视个体的奋斗与抗争.显然,“1998年版”中的芬恩形象,才实现了与当代价值观念的契合:他热爱艺术、热爱自由、崇尚独立、充满才情和激情;逃犯劳斯汀的资助是他成名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他还要依靠自己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艾丝黛拉是他在爱情上的追求,但不是他人生的唯一追求,他更热心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爱情与事业在他的生活中相互激发、相辅相成.在这里,芬恩展示出的主动挑战命运的精神,与原著及“1946年版”中匹普的处处被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同样的区别也表现在匹普/芬恩姐姐的形象塑造上。在原著和“1946年版”中,匹普的姐姐几近于虐待狂,她视匹普为生活的沉重负担,轻则大骂,重则棒打,最后在唠叨不休的抱怨声中撒手归天。而“1998年版”中的芬恩姐姐,则热情奔放、豁达开朗,她对芬恩关怀备至,在芬恩赴纽约去发展事业之后,她也因寻找爱情幸福而“失踪”。主动挑战人生的进取精神成了该影片中芬恩姐姐的性格主调。
当然,这两部影片的人物重塑也...

全部展开

同样的区别也表现在匹普/芬恩姐姐的形象塑造上。在原著和“1946年版”中,匹普的姐姐几近于虐待狂,她视匹普为生活的沉重负担,轻则大骂,重则棒打,最后在唠叨不休的抱怨声中撒手归天。而“1998年版”中的芬恩姐姐,则热情奔放、豁达开朗,她对芬恩关怀备至,在芬恩赴纽约去发展事业之后,她也因寻找爱情幸福而“失踪”。主动挑战人生的进取精神成了该影片中芬恩姐姐的性格主调。
当然,这两部影片的人物重塑也有不妥之处。比如,原著中的郝微香小姐是一个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突然而至的巨大精神打击使她灵魂扭曲、心理变态,但同时她性格中还有另外的一面,她的良心并未完全泯灭,她不忘以自己的财产资助社会生存中的弱者。但是,在“1946年版”和“1998年版”两部影片中,郝微香和黛斯摩小姐都仅仅被塑造成了一个变态的疯女人,因而也就削弱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致使人物形象有平面化与单向度之嫌。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曾多次被搬上银幕,仅在有声电影阶段,该小说就至少被改编过6次(1934年、1946年、1949年、1971年、1974年、1998年),在这六部改编影片中,“1946年版”和“1998年版”受到了观众与评论家较为广泛的关注。《远大前程》的1946年电影改编版(本文简称“1946年版”)诞生于狄更斯的祖国英国,由大卫••里恩导演;而《远大前程》的1998年电影改编版(本文简称“1998年版”)则出世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由阿方索••柯朗导演。两部影片皆沿用了小说原著的颇具反讽色彩的题名“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或译《伟大的期望》), 承继了狄更斯原作中对梦想走出生活窘境的下层人的理解、同情和对其梦想破碎的悲悯。
但是,与“1998年版”相比,“1946年版”在与原著保持契合与一致方面更加执著。大卫••里恩谈及该影片的制作情况时曾言:“在写剧本时,我们反复阅读了小说,并且给每一章列出了一个单线索的摘要,……电影中的实际场景是以这篇摘要为基础的。狄更斯的对话对于电影来说是完美的,几乎电影中所有的对话都是来自小说中。”① 对于大卫•里恩来说,经典是一种神圣的范型,他拍摄《远大前程》的目的是要传承经典,挖掘小说所包含的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和美学内涵,再现原作的精神内核。影片以主人公匹普为中心,让其周旋于郝微香的世界和马格韦契的世界,并最终在郝微香和马格韦契的相继毁灭中梦碎人醒,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起点。郝微香的世界封闭、凝固,但对匹普却有一种磁石般的诱惑力,因为那里有艾丝黛拉,有匹普渴望已久的爱情。受郝微香和艾丝黛拉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匹普做上等人的愿望日盛一日,而这个愿望却是在他少年时代救助过的逃犯马格韦契的资助下得以实现。在这里,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纽带:罪犯康普生。是他,背叛了与郝微香的婚姻,郝微香在婚礼上苦等之时,他却挟裹钱物逃之夭夭,让郝微香承受了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也是他,把马格韦契拉下水,使其妻离子散,酿成终生难以挽回的大错。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郝微香的精神世界轰然坍塌,从此以报复男人来慰籍自己受伤的灵魂。尤其令人感喟的是,马格韦契资助的匹普曾一度是郝微香复仇行动中的猎物,而作为郝微香复仇工具的养女艾丝黛拉竟是马格韦契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影片将原作中的人生的无奈与无奈的人生淋漓尽致地再现于观众面前。

显然,“1998年版”有所不同。它既把握住了狄更斯原作的基本内核,同时又参照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它进行了解构和重建;影片中所渗透的人生观照和哲理思索来源于狄更斯原作,但是所散发的鲜活气息更贴近于当下的生活。影片的故事背景由原著中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和身份也做了相应的变化:一心想通过做上等人博得艾丝黛拉欢心的铁匠匹普,被置换成了贫穷但有进取心的艺术家芬恩;遭受爱情打击而不能自拔的郝微香在影片中更名为黛斯摩,她比狄更斯笔下生活在阴暗、陈腐的萨提斯宅里的郝微香小姐更加年老和恐怖,她在荒废的佛罗里达庄园中几十年如一日地重温着同一支舞曲,长期沉迷于由《热情之吻》伴奏的表演之中;曾经秘密资助过匹普的逃犯马格韦契,在影片中变成了刺杀卡斯特罗家族犯罪头目的凶手劳斯汀。事实上,以上这一切,并不仅仅是时间与地点变更、人物名字与身份变化的表层问题,而已经内化为作品主旨的移位与重释问题,因为,影片借此揭示和展现了当代人在高度物质化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压抑、痛苦、变态以及精神上的迷惘、异化、焦虑和复归。
“1998年版”着力于寻找作品意蕴与当代社会现实的衔接点,用鲜活的现实生活诠释人类永恒的期望与困惑,这是一种重新阐释的方法;同时,这也便于影片适合当代观众,使他们能够产生一种更贴近自身生活的现实感,并借此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入电影院。电影是一种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的特殊艺术形式,它需要依赖于影院的票房收益来维持其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如何在适合公众需求与坚守审美品位之间寻找出一种适度的平衡,使拍摄的影片既具有娱乐观赏价值同时又不陷入媚俗的窠臼,这是电影从业者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在褒扬以传承经典为使命的“1946年版”的同时,也应该对“1998年版”的制作者们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人物的取弃与重塑

正如电影大师理查德·布鲁克斯所言:“小说和电影叙述故事的手段迥然不同。除非把书放在摄影机前,把文字一页一页地拍下来,否则,任何一部小说在改编时都必须改头换面。”② 当然,这种“改头换面”也必然涉及到作品中的人物。
就对原著人物的选择而言,《远大前程》的1946年电影改编版与1998年电影改编版表现出了相似的取舍倾向。围绕着对主人公精神历程的探索,这两部影片都相应地将原著中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一些人物纳入到音像叙事的框架之内:与匹普/芬恩(斜线后面的人名为“1998年版”中所改用的名字,下同)产生若即若离的爱情关系的女子艾丝黛拉,抚养匹普/芬恩长大的铁匠乔及其妻子,资助匹普/芬恩实现人生追求的逃犯马格韦契/劳斯汀,以匹普/芬恩作为复仇对象的疯女人郝微香/黛斯摩等。同时,两部影片也皆做了人物方面的大胆舍弃。比如,奥立克在原小说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由其展开的故事构成了小说故事框架的另一条线索,该线索作为对核心叙事进程的一个映衬,为小说营造了类似于侦探小说的多维发展趋向;但是,为了适应电影的有限容量及其叙事单纯化、情节明晰化的要求,两部改编片皆未将奥立克及其故事纳入音像叙事的框架。
然而,两部影片对具体人物形象处理与塑造的方式却有所不同。
在“1946年版”中,制作者承续了原著中人物夸张、漫画化的特点。在该影片中,集善良、质朴、木讷、保守于一身的匹普,一直处于道义与“不义”相互搏斗的心灵煎熬之中。影片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和画外音的使用,成功地将匹普的内心波澜“外化”于银幕之上:在道义占上风时,他给饥饿的囚犯马格韦契送去了食物;在“不义”居于主导位置时,他渐渐疏远了养育他的故乡和亲人。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视觉冲击力,亦提高了人物性格的明晰度。
“1998年版”在塑造人物时则更多地考虑了当代因素。在原著和“1946年版”中,匹普在逃犯马格韦契的资助下被送到伦敦接受绅士教育,而所谓的绅士教育,也仅仅是靠居住环境的改变、接受礼仪指导、参加上流社会的各种应酬来提高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情节设置较为契合于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但对当代人来说就会显得空泛和陌生,因为,当代人更加崇尚个性的自由与张扬,更加珍视个体的奋斗与抗争。显然,“1998年版”中的芬恩形象,才实现了与当代价值观念的契合:他热爱艺术、热爱自由、崇尚独立、充满才情和激情;逃犯劳斯汀的资助是他成名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他还要依靠自己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艾丝黛拉是他在爱情上的追求,但不是他人生的唯一追求,他更热心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爱情与事业在他的生活中相互激发、相辅相成。在这里,芬恩展示出的主动挑战命运的精神,与原著及“1946年版”中匹普的处处被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收起

老小姐的悲剧
郝微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中一生只想报复男人的变态老小姐,是一个悲剧色彩极浓的人物。
郝微香由于自己的情感被人玩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她的精神和心灵完全扭曲了。于是,她与世隔绝,还收养了一个小女孩,把她教养成专门玩弄男人的女子,还破坏养女的爱情,以便向世上的男人报仇雪恨。后来,郝微香终于良心发现,可是太晚了,她的养女已嫁给了一个她不...

全部展开

老小姐的悲剧
郝微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中一生只想报复男人的变态老小姐,是一个悲剧色彩极浓的人物。
郝微香由于自己的情感被人玩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她的精神和心灵完全扭曲了。于是,她与世隔绝,还收养了一个小女孩,把她教养成专门玩弄男人的女子,还破坏养女的爱情,以便向世上的男人报仇雪恨。后来,郝微香终于良心发现,可是太晚了,她的养女已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而且还虐待她的男人。她毁了自己养女的幸福,最后,她发疯被大火烧死……
郝微香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从小丧母,父亲对她十分顺从,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她父亲是乡绅,开了一家啤酒作坊,很有钱,自以为了不起,郝微香也是这样。她父亲死后,她继承了大笔财产,来献殷勤的人多了……后来,她身边出现了一个男人,那人对她大献殷勤。郝微香小姐从来未对谁动过情,所以一旦动起情便不可收拾,她把那人当成了白马王子。那人从她那里骗取了大量的钱。等到结婚的日子定好了,结婚礼服备办好了,蜜月旅行的行程也安排好了,参加婚礼的宾客也邀请了。然而在婚礼那一天,就是不见新郎的影子,只见他的一封信……原来那家伙是个大骗子!如此沉重的打击,谁也受不了,何况她是个娇生惯养的小姐?可是她的行为却让人心寒!她由于受不住打击,大病了一场。病愈后,她让整座宅第荒废,屋里的时钟都停在她接到那封信的时候,宴席上的摆设都原封不动,她自己一直穿着那套婚纱,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见天日,直到她死去……她要记住这一切,她恨世上所有的男人,可见她是一个心胸狭隘的、高傲的女人。她还特意收养一个养女,不惜牺牲她的幸福教她替自己报复男人,可见她是一个极有心计、铁石心肠的女人。
老小姐的遭遇本身是一个悲剧,她还亲手制造了一个悲剧,她的变态行为到她良心发现又是一个悲剧。然而,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她曾经是一个向往美好爱情,热爱生活的痴情少女啊!是谁使她变成了一个仇视美好爱情,仇视生活的变态女人呢?爱情?郝微香由爱生恨,叫作爱之深,恨之切吗?有人说,她爱自己更多一点。她之所以恨得那么深,是因为她从来没被拒绝过,更没受过被人抛弃的耻辱,她是个娇小姐,从来都是她说一,别人不敢说二的,是她的心灵太狭隘了,她的占有欲太强了。也有人说,是她爱得太深了:她保留当年婚宴上的一切,是想记恨还是想停留在一个她的美好梦幻中呢?或许二者都有吧。
其实,爱情可以是蜜糖,也可以是毒药,关键看当局者的态度。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我想,爱情应该拿得起,放得开。否则,千万别动爱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