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04:17:27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
太祖既而凄惨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魏志.武帝记)曹操悲痛地说:与其被人背叛,宁可我自己背叛别人.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1便欲拔剑来杀曹操.  乖乖,曹操以实言相告,陈宫倒好,听完曹操表露心声之后,不是继续与之争辨,而是“默然”,继而想趁夜杀了曹操,虽说最后没杀,但相比之下,曹操反倒显得太过单纯了,实在有负奸雄之名.  近日闲来无事,随手翻书,读到三国志裴注中所引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忍不住又细细推敲一番,似乎又读出点别的味道来.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并非说书者或罗灌水杜撰出来的,事见三国志裴注所引——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1遂行.  很显然,平话和演义中是采信了《世语》以及孙盛《杂记》中的说法,其中孙盛《杂记》中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正是演义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原始版本.不过请注意,孙盛《杂记》中描述曹操说出这句话时,用了一个词——“凄怆”,即:曹操在说出这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时,仍是怀着一种莫大的悲情.于是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悲情?  我吹掉蜡烛(最近湖南缺电严重,经常停电),在漆黑的夜里想象开来:在极似我眼前所见的夜幕中,站一个手持三尺青锋的白衣或黑衣人,周围横躺着几具尸体,显然,刚才发生了一场战斗.一个白面书生模样的人呆呆地立在一旁,张着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由于场面太过混乱,我们分不清谁是主角,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主角还活着,于是故事继续.  请允许稍稍打断一下,故事进行到这里,我想应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照孙盛《杂记》中的:  白衣人或黑衣人缓缓地拭去剑上的血迹,还剑入鞘.他看了一眼吓呆了的书生,冷冷地说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请原谅我用古龙小说里的话替代了曹操的原话,因为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之中,曹操那句话,实在是有点说不出口.  另一个是演义版本,两个版本虽然大同小异,但后者肯定是加工得更合符情理一些,情节也显得更加曲折:  曹操缓缓拭去剑上的血迹,还剑入鞘.陈宫这才缓过神来,怔怔说道:“你,你错杀好了人.”曹操一言不发,牵过一匹马,带着陈宫匆匆离去.走出不远,只听得前面一声驴叫,接着是一个老汉的喝叱声,却不是吕伯奢是谁?吓得陈宫险些掉下马来,幸亏曹操及时扶祝曹操摆摆手,示意不要慌张,却对前面喊道:“可是吕伯沽酒回来了.”那老汉听出是曹操,赶忙问道:“我这才沽酒回来,贤侄怎么就要走啊,快随我回庄,歇息一日再走不迟.”话未说完,已被曹操手起一剑,身首异处(为节约时间,这里进行了简化处理).陈宫大惊:“方才已经错杀无辜,你这……”(听起来怎么那么像唐僧?)曹操一边从地上拾起酒菜塞给陈宫,一边道:“若让他回去知我们刚才误杀他全家,岂肯罢休……”陈宫仍惊魂未定:“这,这……”吱唔半响才憋出一句:“知而,后……后杀,大……大不义也……”曹操纵身上马,吐了口痰,狠狠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1  我靠,这是曹操么?  我打赌,赌五块钱或者一个盒饭,曹操不是这个样子的,至少我心中甚至绝大多数人心中的曹操不是这个样子的.  于是,问题依旧存在,曹操在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话时,究竟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悲情?如此绝情寡义的话,居然是要凄怆着说出来,究竟是曹操太过矫情还是后人误读了孟德所言?  演义中陈宫之所以不满曹操所为,是认为曹操杀人“不义”,确实,曹操杀人,绝非义举,但出于形势所逼,情非得已.试问,曹操是否有可能将自己置之于死地?回答是否定的,他不能,因为此时的曹操,所肩负的,已经不再是个人的生死荣辱,而是国家兴亡.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曹操显然是做不到舍身取义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取义不得,还能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仁,仍是古人至高的理想.  曹操若是求了吕伯奢一家的生,便有可能害了吕伯奢的小仁,甚至害了天下之大仁.曹操杀了吕伯奢,成就伯奢之仁,因为伯奢因此而不能背叛(虽说他没有想要背叛).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确实是“杀身以成仁”了,只是杀的,不是自己的身,而是别人的身,但他不杀自己,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因为他肩负了天下兴亡的责任.为什么说曹操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他献刀刺董,便是明证.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曹操的凄怆.倘若别人负他,那便是别人的过错,是别人的不仁不义,倘若别人负他,抱负便无从施展,桥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1的预言就要落空,这是曹操不能接受的,也是历史不能接受的.于是——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1  往事越千年.人心不复古.罗灌水又如何读得懂孟德这凄怆之音.于是平话里,演义中,原本的凄怆之声,变成了奸雄的内心独白.再回望曹操所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然而,被负的,还是曹操.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