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5:09:55
玉不琢,不成器.快,

玉不琢,不成器.快,
玉不琢,不成器.快,

玉不琢,不成器.快,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1.《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出自《三字经》
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

全部展开

出自《三字经》
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启示: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收起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兑命》曰(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虽(5)有佳肴,弗(6)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8)也。《兑命》曰:“学学半(9)”其此之谓乎! 本节选自《学礼》...

全部展开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兑命》曰(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虽(5)有佳肴,弗(6)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8)也。《兑命》曰:“学学半(9)”其此之谓乎! 本节选自《学礼》。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收起

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以件玉器,人不学习就不知道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