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2:03:11
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啊?

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啊?
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啊?

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啊?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成长,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过来,但每人的经历并不相同.美国有一部一百多集的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曾经吸引了很多人.剧中三个调皮可爱不断长大的孩子,他们遇到过欢乐,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观众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启示.
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下面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做一点具体说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到底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课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段落,如对百草园生活的描述、过渡段的安排等,可选择相应的语句让学生揣摩和思考.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 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1. 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渊博yuān 蟋蟀shuài 宿儒rú 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 窦dòu 厥士jué 拗ǎo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绣像xiù锡箔xī bó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指定学生朗读全文.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a) 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讨论并归纳:[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
引导: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五.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重点讲解第二段写景的精彩之处.
1.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也是充满新奇新鲜的读书乐趣的.文章虽先后写了两种不同生活,但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成长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讨论并归纳: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讨论并归纳: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讨论并归纳: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2.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板书).(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⑤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讨论并归纳: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板书).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讨论并归纳: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⑦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讨论并归纳: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⑶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①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讨论并归纳: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求知成长生涯;和百草园中情景构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百草园生活是和谐统一关系而不是对比关系.认识这段读书生活也是一段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我们应珍惜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一.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二.复习旧课重点导入新课学习.
提问: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本文写景的精彩段落,那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吗?
讨论并归纳: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板书:成长)
5.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6.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练习说明
一、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本题要求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首先是读题目,看看题目能给我们阅读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最后再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感情.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