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叫春秋战国而不叫夏冬战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8:42:19
为什么要叫春秋战国而不叫夏冬战国?

为什么要叫春秋战国而不叫夏冬战国?
为什么要叫春秋战国而不叫夏冬战国?

为什么要叫春秋战国而不叫夏冬战国?
春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王朝,所以很多书都把它们连在一起
“春秋”由于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春秋》记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战国”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
历史上通常将周平正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差不多.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称之为“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的埋葬规律,并将墓葬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国贵族的5个等级;7座墓葬共出土2000件随葬品.其中丘承墩一座长57米的“中”字形特大型越国贵族墓葬,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墓的越国第二大墓,分为墓道、主室、后室3部分,主室还用木板隔成南北侧室.该墓共随葬各类器物1100余件,大多为精美绝伦的成组成套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展示了迄今为止江浙一带所发现的最高等级的越国随葬品的风采.500余件青瓷和硬陶乐器堪称庞大的地下乐器库,既有中原式甬钟、磬,也有越式的淳于、丁宁、铎、铃形器,还有以往从未确认的缶,乐器的数量和品类可与曾侯乙墓相媲美;玉器中既有葬玉、剑饰,亦有佩玉,而成双成对的“五璜佩”,当为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等级的配饰;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玻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是研究玻璃起源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难得材料.
鸿山贵族墓地的时代为战国早期,即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出土文物丰富,等级差别明显,是继印山大墓之后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对越文化及越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写了有关这段时间的历史《春秋》,所以就叫春秋了,应该

孔子写了有关这段时间的历史《春秋》!
孔子这样写当然他也是听前人说的,不可能凭空捏造吧!或许有什么其他含义呢,这个谁知道呢!

不管是春秋还是夏冬是由后人取名的,而正是孔子在这一时期编著了春秋

古时大事件多发于春、秋两季。春天是播种和祭祀的季节,而秋天是收割和战争的季节。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到了秋天,各个诸侯国都有了粮食,就开始打仗争地盘了,古代的士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热,冬天穿活动不开,所以秋天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且此时粮草源源不断,还可以通过打仗掠取他人的粮草。所以,在这两季里,史官也特别忙碌,在春时记载祭祀大事,在秋天记载战争事件(也是诸侯王的伟绩)。所以,此时历史就叫...

全部展开

古时大事件多发于春、秋两季。春天是播种和祭祀的季节,而秋天是收割和战争的季节。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到了秋天,各个诸侯国都有了粮食,就开始打仗争地盘了,古代的士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热,冬天穿活动不开,所以秋天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且此时粮草源源不断,还可以通过打仗掠取他人的粮草。所以,在这两季里,史官也特别忙碌,在春时记载祭祀大事,在秋天记载战争事件(也是诸侯王的伟绩)。所以,此时历史就叫做春秋!

收起

孔子是圣人,他说是春秋,就是春秋,冬夏就不对,老师都是这么教育我们的....

古时大事件多发于春、秋两季。不是有个成语叫“多事之秋”吗?
《春秋》记载的又是多发生在春秋季节的历史事件,所以就叫这个了吧。

春秋本来是鲁国的史书,后来孔子进行了修订,当然他还修订过尚书什么的,所以这本书还是叫春秋。

春秋比较好听

孔子编篡了《春秋》一书, 鲁国史官编著《鲁氏春秋》一书 公羊氏编篡《公羊春秋》
这么多的"春秋”后人就习惯啦

好听

孔子写了有关这段时间的历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