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7:34:50
关于

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山西省太谷县任村乡郝村“引智入村 倚棚致富”
专题: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
2月4日是农历立春,一大早,郝村农民侯锦秀家的电话就响了.“是订购草莓的,前几天已出手了500公斤!”侯锦秀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一亩一分地,能产3500多公斤,按眼下的价格,收入3万块钱没问题.”
侯锦秀家的草莓栽植在温暖如春的大棚里.“棚栽业”是个新名词,在山西省太谷县的郝村却家家都在做.春节就在眼前,村里200多大棚的蔬菜、瓜果正是出手的好时机,村里410户人都在忙.村党支部书记张云奎说:“过去是穷忙,现在是忙富,忙得踏实,忙得高兴呀!”


靠科学技术引路,凭现代农业致富.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1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200元.
约定俗成的习惯
郝村有一个好习惯,遇到困惑的事,走出去,开开眼.碰到难题,把能人请进村.全村共有4350亩地,10年前,种的都是“大路”货,春种秋收,人均收入没超过1000元.1985年,村干部坐不住了,一趟一趟往位于县城的山西农业大学跑,一遍一遍地看人家的实验田.得知种子市场看好时,他们又转身往太谷县种子公司跑,三番五次请人家看村里的地,与种子公司签订了合同,搞起了玉米种子的种植.10年间,村里的制种面积由600亩扩大到2000亩,亩收入超过了2000元.
山上的沟沟壑壑闲着,1990年,干部们又开始跑林科所,回来后,提出了“要想富,一户一亩经济林”的口号,他们把技术人员请来驻村服务,手把手地教着干,两年新栽果树500亩,如今,这些果树每亩收入达到2500元.
温饱不等于富裕.为了让更多的人走上真正的富裕之路,1999年,村干部又把眼光盯在了“棚栽业”上.依然是原来的老套路,带上当地的土特产,几上河北和山东,仔细地问,仔细地看,把专家请进村好吃好住好待遇.当年,104个“寿光型”冬暖式蔬菜大棚诞生在郝村的田野里.从此,“棚栽业”在郝村蓬勃兴起,去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拱棚又建起63座.
“干的是技术活,吃的是科技饭,几天不学习都不行.”从此,郝村每年请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和专家进村培训,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
五彩缤纷的大棚
春棚、冬棚、弓棚、拱棚、冬暖夏凉棚,郝村的200多座大棚形形色色,功能不同.500多亩大棚里,展现着当代农民的手笔.
红色的番茄,绿色的豆角,紫色的茄子,黄色的韭芽,青色的辣椒,郝村的大棚里五彩缤纷,品种各异.
什么样的棚,选什么样的品种大有讲究,郝村的农民就是在这种“讲究”中不断提升的.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侯二林“主攻”的方向是耐莫尼塔西红柿.他很专业地向记者介绍说,这个品种适于早春和深冬栽培,高温和低温下连续坐果能力最强,每斤售价要比其他品种高出1毛多,一棚纯收入起码是1万多元.原来,村里的许多人和山西农业大学的老师结了“对子”,村民种植的品种随着市场走,什么走俏种什么,全村种植的蔬菜、瓜果有近20种高效新特优品种.
李文利是村里公认的“老把式”,去年春天,他将自家的冬暖棚改造成了冬暖夏凉棚.李文利解释说,这种大棚的好处是,夏天可以种植喜凉品种,冬天可以选择喜温品种,一年中,可以反季节性多茬生产,经济效益自然提高.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先后建起了83个冬暖夏凉棚.
在郝村,棚栽种植已占到全村农业总产值的56.3%,是农民1/3以上的现金收入来源.村里的任务主要是搞好服务,在大棚区,村里配备了比例施肥、浇水器等节水设施,推广了膜下暗灌、软管滴灌及喷灌等节水技术.
披金挂银的葡萄架
“青葡萄,红葡萄,比不上郝村的金葡萄”.这是流传在当地四乡八村的一句顺口溜,意思是说,郝村的葡萄含金量较高.
郝村一簇一簇的葡萄架是顺应市场的需要而“生”的,这种“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决定了她与众不同的身价.
韩玉之的那种短枝早熟葡萄是在大棚里栽植的,是绝对的鲜食葡萄,普通的葡萄中秋节前后才能见到,而这种葡萄六月份就可以上市了,价格自然比普通品种高.在郝村,这样的鲜食葡萄架有150亩,每亩的平均收入到了3000多元.
更大面积的葡萄架是生产酿酒用的葡萄,共有350亩.1996年,香港龙特公司的“怡园酒庄”落户太谷,该企业是专门生产干红葡萄酒的.村支书张云奎拿出浑身的解数找厂家,又请来农业专家进行土壤测试和调配,厂家被请去村里十几次,终于决定在郝村建设优质酿酒葡萄基地.仅此一项,郝村每年就增加固定收入162万元.
夕阳西下,满村通红,一声哨响,村里的老年秧歌队开始了排练和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