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天文、历法、医学、农学、地理、数学.((可补充).凡教高中科书上出现了的归纳朝代、历史地位..(分类可补充)详细者、规范者来我要去打印的抄袭敷衍的不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4:47:32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天文、历法、医学、农学、地理、数学.((可补充).凡教高中科书上出现了的归纳朝代、历史地位..(分类可补充)详细者、规范者来我要去打印的抄袭敷衍的不要、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天文、历法、医学、农学、地理、数学.((可补充).凡教高中科书上出现了的归纳朝代、历史地位..(分类可补充)详细者、规范者来我要去打印的抄袭敷衍的不要、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天文、历法、医学、农学、地理、数学.((可补充).
凡教高中科书上出现了的
归纳朝代、历史地位..(分类可补充)
详细者、规范者来
我要去打印的
抄袭敷衍的不要、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天文、历法、医学、农学、地理、数学.((可补充).凡教高中科书上出现了的归纳朝代、历史地位..(分类可补充)详细者、规范者来我要去打印的抄袭敷衍的不要、
1.印刷术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6、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2.造纸术
  汉初年,政治西汉麻纸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话是说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3.指南针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4.火药
  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这里的“密”应该是蜂蜜的“蜜”.蜜加热能变成炭.硫磺、硝石与炭混合,这就是火药的配方.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图为南未突火枪和北未火药箭.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美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编辑本段]1、源于炼丹术
  炼丹术起源很早,《战国策》中已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汉武帝也妄想“长生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从此,炼丹成为风气,开始盛行.历代都出现炼丹方士,也就是所谓的炼丹家.炼丹家的目的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样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炼丹术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炼丹术所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显示了化学的原始形态.
  炼丹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火法炼丹”.它直接与火药的发明有关系.所谓“火法炼丹”大约是一种无水的加热方法,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学方法,这也是炼丹术这种愚昧的职业能够产生发明的基础.炼丹家的虔诚和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挫折,使得炼丹家不得不反复实验和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就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在发明火药之前,炼丹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品,如硫化汞等.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
  炼丹起火,启示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
  [编辑本段]2、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
  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
  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
  [编辑本段]3、火药的应用
  唐朝时的火药
  火药发明之前,火攻是军事家常用的一种进攻手段,那时在火攻中,用了一种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用以烧毁敌人的阵地.如果用火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药发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种抛石机抛掷石头和油脂火球,来消灭敌人.火药发明之后,利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代替石头和油脂火球.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
  两宋时的火药
  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据《宋史·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宋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
  火药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预示着军事史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从使用冷兵器阶段向使用火器阶段过渡.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早期火药兵器,还没有脱离传统火攻中纵火兵器的范畴.随着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逐步过度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
  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药被称为黑火药或者叫褐色火药.这种混合物极易燃烧,而且烧起来相当激烈.如果火药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就会发生爆炸.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和热量.原来体积很小的固体的火药,体积突然膨胀,猛增至几千倍,这时容器就会爆炸.这就是火药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火器.北宋时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制造的.蒺藜火球、毒药烟球是爆炸威力比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向“霹雳炮”、“震天雷”也出现了.这类火器主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纲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金与北宋的战争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进,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是铁壳类的爆炸性兵器.元军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守城时就用了这种武器.《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这是对火药威力的一个真实写照.
  火器的发展有赖于火药的研究和生产.《武经总要》中记录了三个火药配方.唐代火药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药中加入少量辅助性配料,是为了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等效果.火药是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1044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以不同的辅料,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各为一个作坊,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这些都促进了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发展.
  南宋时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火枪是由长竹竿作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点燃火药喷向敌军.陈规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作的,这种管状火器与火枪不同的是,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飞跃.
  突火枪又被称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制造的而得此名.《永乐大典》所引的《行军须知》一书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时曾用过火筒,用以杀伤登上城头的敌人.到了元明之际,这种用竹筒制造的原始管状火器改用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铳”.
  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
  明代
  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发明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一窝蜂”;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就曾使用了“一窝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水战中使用的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器.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另外,该书还记载了“神火飞鸦”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愿望.根据史书的记载14世纪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编辑本段]4、对外传播史
  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的.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