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0:06: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 是农民,是人口中的大多数,农村分布和农业生产面积广阔,从历史上来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实现的。因此,重视农业、农村、农...

全部展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 是农民,是人口中的大多数,农村分布和农业生产面积广阔,从历史上来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实现的。因此,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目前,存在农村建设滞后,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不高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了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社会和谐,加快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的宏伟任务,对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历史任务,是对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三农”的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表明我们党在“三农”问题上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大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指出,不懂农村和农民就不懂中国国情,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党中央提出了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的宏伟任务,这也是目前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05年、2006年党的重要会议、文件必大书特书的内容,这也是今年考研政治命题的热门考点。希望考生对此严加关注。
相关材料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提出)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重点抓的工作是: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规模大、涉及面广的宏伟工程,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踯躅不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也即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首先,必须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主体。其次,必须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
(2)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既不能角色错位或越位,更不能角色缺位,而应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主导角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3)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大力改善农村的公共资源配置
新农村建设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后,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大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供水、通电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人才建设,将城市优质人才引入农村,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
3.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人居环境改善和人的素质提高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也是促进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和改变精神面貌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
相关材料2: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第一要务(2004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1.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
《意见》分析了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和促进农民、尤其是促进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增收的紧迫性、重要性,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文件突出了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强调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和难点。
二是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这三个层次,提出促进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
三是从为农民增收创造必要外部条件的角度,提出了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
四是强调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政策。
《意见》内容包括: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2.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措施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将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传递出国家鼓励农民种粮食的重要信号,在统一城乡税制的政策目标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2)突出重点,抓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多年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抓住了主产区,就稳住了全局。
今后,中央将启动规模宏大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对推广良种给予补贴,对主产区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
(3)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目前大家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认识逐渐一致,即要逐步地走向市场。但问题是,在目前粮价较低的情况下放开粮食市场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怎么办?中央经过认真考虑,提出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从现有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不少于1/3用来直接补贴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现有的粮食风险基金约302亿元,即拿出不少于100亿元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非粮食主产区也有粮食风险基金,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对此,国务院也将研究出台专项文件。
(4)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强调了“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尚属首次。此外,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成为重要的战略考虑。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看,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员工有46.5%是农业户口,目前这个比重还在继续提高。即使使用2000年的数据,在服务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也已占到52%,加工制造业中超过60%,建筑业尤其是建筑工人占79.8%。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
(5)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已转移了1.3亿农村劳动力。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不论所有制,不论规模大小,只要企业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和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就应该促其发展。
(6)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一是农业税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农业特产税。减负也是增收,预计这两项加在一起,可以让农民减轻负担70亿元。二是加快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包括基层机构精简、人员精简、农村教育资源的重组和合理利用等。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将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相关材料3:推进新农村建设(第八个“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下发、2006年2月21日公布)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5.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6.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好五大机制:
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
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
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收起

总的概括起来20个字即:提高生产,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