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建立儒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37:01
孔子为什么建立儒家

孔子为什么建立儒家
孔子为什么建立儒家

孔子为什么建立儒家
孔子本人并没有要建立儒家的意思,孔子只是以周礼为基础发展出仁爱的思想,并企图以这种思想来打动当时的统治者而得以施展自己改良社会的抱负.
后来,人们把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观点以其根源分类为儒家、墨家、纵横家、杂家等才出现儒家的说法.
到汉代,孔子的再传弟子董仲舒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将其学说改编为儒家学说,并使之成为统一全国思想的武器.

实现个人价值,造福世间苍生。

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论
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学说”的终身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后,立即风 靡全球,引发了世界教育革命的浪潮。我国也以立法的形式接受了这种教育理念。1995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谐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 育体系。”然而,终身教育思想的...

全部展开

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论
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学说”的终身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后,立即风 靡全球,引发了世界教育革命的浪潮。我国也以立法的形式接受了这种教育理念。1995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谐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 育体系。”然而,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精神早在2500余年前的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中 就已经产生,那么,为什么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没有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对现代 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呢?
笔者认为,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中虽然包含着丰厚的终身教育理念,但由于缺乏对普 通民众的真挚人文关怀情 感,受到了以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为发展理念的现代社会的冷落。 在新的世纪到来之时,新儒家们应理智地重新认识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在坚持弘扬其 中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终身教育理念的同时,应赋予其深厚而强烈的人文关怀因素,惟 有如此,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才能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包含着与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相通相融的科学精神,甚至可以讲, 两者之间还有着一种源与流的关系。正是这种终身教育理念才构成了孔子及儒家教育思 想同现代文明社会实现融合的理念基础。
在论述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具有终身教育理念特征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现代 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终身教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 倡导的、给当代世界教育带来深刻革命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1956年,法国议会的立 法文件首次使用了“终身教育”一词。1965年12月,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科 长、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 国际委员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终身教育展望》的报告。报告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引 起了强烈反响,终身教育理论从此诞生。1970年,朗格朗发表了他的终身教育理论代表 作《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生存》一书,大力倡导终身 教育理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努力下,终身教育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进 入实践阶段。终身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简要地说,就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受到 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人口急速增长、科学知识 和技术高速进步、政治因素影响人们生活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的到来、闲暇时间增多、 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相互关系出现危机、生活平衡被打破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自身、思 想意识形态出现危机等等。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展望》一文曾指出: “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 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性要求。”他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包括了 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包括了从一个人出生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 的不间断地发展所受教育的总和,包括了教育发展各个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是说, 终身教育应该能够帮助一个人掌握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并通 过各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一个人提供在最高和最真实程度上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 具。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在接受了从初等到高等教育之后,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的结 束,而应该是通过人的一生持续不断地进行。在终身教育的旗帜下,人类社会将会形成学 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理论适应了高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而引起 了世界教育革命的浪潮。西方著名教育家查尔斯·赫梅尔等人曾这样评价:“可以与哥白 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身教育概念的发展,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终 身教育思想代表了当前和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终身教育理论具有相同的理念。
在个人接受教育与毕生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与终身教育理论 有着非常一致的认识,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都应不间断地接受 教育,通过教育求得自身发展。人的发展是毕生的,人是在终其一生的不断探索中展开教 育活动的。2500多年前的圣哲孔子在这方面竞有同样深刻的主张。孔子说:“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以自我修身的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个人只有 毕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求得发展。孔子的论断,可以说是 世界上最早的终身教育理论的萌芽。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打破传统学校教育注重单一的抽象知识的学习模 式,给受教育者以理智、情感、审美、政治、身体等多种教育,并从整体上寻求具体的联系, 同时,还要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教育 活动与文化活动的分离隔绝,谋求各种教育之间的一体化,以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全面和 谐发展。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同样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可以说是孔子制定的教学大纲,这说明孔子在教学中不仅 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给弟子,而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 有丰富的知识,又具备外在的气质,内外要统一,要全面和谐发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孔子认为这样去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泰伯》)可见,子L子也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我们知道,孔子本人也是一个十 分喜爱音乐和体育的人。孔子坚决反对不能学以致用的死读书,他说:“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孔子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教育方法与教学形式等方 面,与现代终身教育理论都有着非常近似的主张。
终身教育理论反对把教育变成筛选人的工具,认为人在未成熟期进行一次性选择是 无益的和有害的,人一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获得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质的机会。这与孔子 主张的“有教无类”(《卫灵公》)有着一脉相承的理念。2500余年前的孔子兴办私学,不分 行业和出身,广招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正是孔子 实行“有教无类”,才造就了一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才。
终身教育理论反对传统教育通过内部的限制以及外部施加的强制,使学习者接受既 有的文化价值观,主张教育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强调自主自发的学习发展 自我。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就十分重视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朱熹曾这样评价孔子的 教育方法:“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论语集注》)在《论语》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根据弟子的不同性格、志向、能力等差别进行引导、启发。
现代终身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而应扩大到家庭、友 邻关系、职业岗位、政党、工会、社团组织等与人们实际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中。同时,终身 教育还认为实施教育行为的人不应只由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教师)来进行,而应根据时间和 情况的不同由社会整体提供机会。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中也具有同样的理念和实践。孔 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可以说是现代 终身教育理论中教师及教育行为社会化观点的最早源头。孔子及儒家弟子们也是这样实践 的。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入佾》),教导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述而》),这些观念无不闪耀着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光辉。
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的观点,这说明伟大思想家、教 育家孔子的思想具有超时代性和全人类性,表明孔子在2500余年前就总结出了教育的一 般普遍性规律。这也正是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文明社会相融会的切和点之一。

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虽然有着与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相通相融的理念,但在高速发 展的现代社会和教育面前却遇到了不折不扣的困境。这是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孔 子及儒家教育思想缺乏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理念,缺乏出自普 通民众角度的社会认知态度,缺少对普通民众的真挚的人文关怀情感。
其实,不仅仅是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遇到了挑战,而是整个儒学遇到了困境。有学者 指出:“儒学在现代遭遇困境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固然由于儒学与现代的经济、政治、 文化的建设之要求有相当的距离,但更主要是因为儒学不能因时而变,以适应现代民众的精 神生活需要。儒学之所以难以适应现代民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又因为儒学的价值薪向与现 代民众的精神追求相背离。而儒学的价值蕲向与现代民众的精神追求相背离,根源在于儒 学之精神发展在原始儒学之后走上了拒斥‘世俗化’、崇尚‘贵族化’的道路。”既然是整个 儒学遇到了困境,那么,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青 睐也就不足为怪了。但其中的原因的确应该引起我们冷静的反思。
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具有许多共同理念的终身教育理论为什么能被普遍的接受 呢?比较而言,这是因为它不仅具有丰厚的科学精神,更在最大程度上包含着对普通民众 的真挚人文关怀情感。
我们知道,历史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 人类社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社会中的个人在现代政治、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前遇到了生存危机。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迎接这种挑战。 这种理论在本质上就体现着对普通民众的真挚的人文关怀情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发表了旨在推广终身教育理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 天和明天》。从“学会生存”的名字上就可以领略到其中的人文关怀情感。国际教育发展 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送交这个报告的信函中 满怀深情地写道:“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 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 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这个报告正是以改 变现行教育为实施手段而表现出的对全体民众的巨大关怀情感,才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 的反响。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历程。实现民主、平等、自由是现代人类 共同追求的理念,也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政治挑战。终身教育理论包含着帮助人们提高 政治素质以实现民主平等的深刻思想。朗格朗曾说:“政治的基础和结构中发生的变化所 导致的结果是,社会要求公民,而且将越来越这样要求,承担只有经过适当训练才有能力 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只有当一个国家在各级都拥有越来越多的、能赋予理论上的社会结 构以生命和具体内容的、能克尽职守的领导人,在这种条件下,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各 方面的现代民主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更是旗帜鲜明地宣 布:“我们必须强有力地支持民主主义,因为这是使人免于成为机器奴隶的唯一途径,也是 人类在智力成就上获得尊严的唯一条件。……民主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因为不 可能、也不会在由于教育不平等所划分的各阶级之间出现民主和平等的关系;我们必须重 新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使之既有新的社会特点,也有新的民主特点。”终身教育理论 是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设计用教育的方式去追求民主平等的,因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 有许多普通民众由于缺乏教育,而享受不到民主与平等。可以说,终身教育理论是以帮助 普通民众追求民主平等为政治理念基础的。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终身教育理论主张建立的教育体系就目的而言还有更重要的 两方面含义:一是要帮助人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要使 科学和技术成为任何教育事业中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因素;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为儿童、 青年和成人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帮助个人不仅控制自然力和生产力,而且 也控制社会力,从而控制他自己、他的抉择和他的行动;最后,要使科学和技术有助于人类 建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以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二是要建立一个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以“保证经济上和行政管理上的充分就业”。
正是终身教育理论的这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以对普通民众表示真挚人文关怀 情感的理念,才赢得了追求进步文明的现代人的认同。
反观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缺少的正是对普通民众的真挚人文关怀情感。由于这 种人文关怀情感的缺失,导致了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无论是政治基础还是教育目的都是 从官方或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这恰恰与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是“仁”学。何为“仁”?其实质又是什么?孔子 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孔子 所说的“仁”是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其实质是为了达到为统治者服务的目的,保证“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得以维持。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论。虽 然孔子也有“民本”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所重:民、食、 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尧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显而易见,这种“爱民”思想,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以一种 居高临下的姿态对普通民众表示“关怀”的。但就是这样一种居高临下的“可怜式”的对普 通民众的关怀,也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和在儒学的逐步完善中丧失殆尽了。特别是到了 汉代董仲舒成功地说服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完全变成了一种官 方文化、统治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专制文化了。这样,历朝历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越来 越重视儒家文化,而广大普通民众对其越来越敬而远之。
站在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立场上,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自然缺少为普通民众服务的 理念。孔子也主张对民众实施教育。《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 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孔子还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尧曰》)。但孔子及儒家的“教民”思想不是站在普 通民众的角度,不是以关怀普通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民众服从统 治阶级,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效力。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以即戎矣。”(《子路》)《论 语·阳货》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的教育目的和情怀:“子至武 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幅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 还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可见,“即 戎”、“易使”、“足以使”是孔子及儒家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缺少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平等、民主、自由理念,缺少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情感,缺 少普通民众认识社会与历史发展的立场,是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遇到挑战的根本原因。 在日益走向民主、平等、自由的今天,要使影响了中国教育2500余年的孔子及儒家教育思 想继续发挥有益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克服其缺陷,赋予它对普通民众的真挚的人文关怀情感。

既然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存在着与现代社会及现代教育相通相融的切合点,而我们 又看到了它所存在的缺陷,所以,只要我们赋予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以现代理念,不就可 以被民众所接受了吗?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按照终身教育理论的科学精神和现代 理念改造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既无意义也不可能。那么,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现 代社会面前就无所作为了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就是这种发展的必然。以帮助普通民众迎接现代社会的挑 战,尤其是迎接现代经济挑战的终身教育果真解决了所有问题吗?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 等许多发达国家内,终身教育实践已经得到深入发展,但由此给教育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 题又使人们感到迷惘。
在—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被彻底地融会到教育行为中,追求 自由、个性、平等是教育和接受教育者所推崇的理念。但是,民主主义的极端发展又出现了无 政府主义,平等理念的无限膨胀导致了“以我为中心的恶性发展,自由观念的过度追求使个人 主义极端化了。结果是,传统社会中的尊重年长和对家庭负责的价值观消失了,讲究礼貌、富 有责任心、相互关心、互惠互利被互相排挤、攫取和以我为中心的精神气质所代替。社会生活 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褊狭、仇恨和犯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样,本来是包含着 对普通民众人文关怀情感的现代终身教育实践陷入了一个怪圈和悖论,那就是造成了人与人 之间关系越来越缺乏人情味,相互间的真情关怀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危 机。这种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越来越严重。如何克服这些新的危机呢?西方的思想家们在 苦苦探求。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可效果甚微。如在东亚的发达国家日本,“新自由 主义导致的社会分裂和社会不满会使新自由主义者要求‘强有力的政治领袖’,即凌驾于社会 要求之上的独裁主义的美国式总统”。另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类世代追求的民主、平等 理念受到一些垄断经济组织和大公司的威胁和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正快速迈向现代文明社会。在建设现 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又要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要以他人为 鉴,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别人已经出现的问题。在发展教育问题上,我们要借鉴先进的终身教 育理论,但不能照搬;我们要选择和吸收以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合 理成份,为今所用。构建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
由此看来,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要融会到现代教育中不是可能与否的问题,而是如 何去发扬光大的问题。
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包含着许多克服现代危机的合理理念。现代经济越是发展,就必 须越遵循规则和秩序。民主、自由、平等是共同利益原则下的行为。孔子及儒家政治及教育 思想在这方面则有着深厚的理论。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夫。”(《雍也》)“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不 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视遵循法度规则的,仅在《论 语》中讲“礼”的地方就有75处。对于“礼”,孔子认为意义极为重大,他说:“丘闻之,民之所 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 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讲究礼节原则,遵循法度规则是孔 子及儒家政治和教育思想根本内容之一。当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遵循的原则绝对不应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带有封建色彩的思想,而是现代社会的法律道德原则。
对如何克服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危机问题,西方人在20世纪提出了许多方法,有的人 主张恢复宗教,有的人主张沉沦堕落,有的人主张对未来不要抱有希望等等,这些观点对人类的 发展无疑是釜底抽薪。对如何克服这一严重危机,孔子及儒家的伦理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了 希望。孔子及儒家的做人原则、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对现代文明社会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孔子及儒家主张人应成为仁人,做人要做君子,要“爱人”,要重道义,轻私利,要讲孝悌, 要忠信,要互相尊重,讲究礼貌等等。孔子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从本质上讲固然有其封建 色彩,但其中包含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人际相处原则,对构建现代社会中的温情 和睦风尚和确立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良性竞争原则无疑是一块坚固 的基石。 因此,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面前既不需自卑,也不可自傲。
既然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中包含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精神,就有理由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新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既然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中缺少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缺少 以普通民众视角认知社会的态度,缺少对普通民众的真挚人文关怀情感,那么,就应该顺应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以现代社会理念改造旧儒学,创建包含对普通民众真挚人文关怀 情感和具有民主、平等、自由理念的新儒学。 既然给现代世界教育带来深刻革命的终身教育理论仍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孔子及儒家 的教育思想更显得具有当代价值。但是,要肩负起为现代普通民众服务的重任,孔子及儒家 的教育思想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一定会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载于《孔子研究》2000,6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