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项橐如何使孔子拜其为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2:31:59
七岁项橐如何使孔子拜其为师

七岁项橐如何使孔子拜其为师
七岁项橐如何使孔子拜其为师

七岁项橐如何使孔子拜其为师
《战国策·秦策五》载:
“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春秋时期的项橐七岁时就成为了孔子的老师.《三字经》也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以此教育人们要勤奋学习.项橐何许人也?一个七岁的儿童,正常情况下,连字都不会识多少,而项橐怎么能够让才华过人、学识超人、智慧师人、至圣先师的孔子尊其为师呢?七岁的项橐究竟使了那些招数呢?我们从所看到的资料中发现,项橐与孔子之间的交锋只有三个回合,项橐只使了三招,孔圣人便败下阵来.
第一招:挡你道----找茬撒赖.孔子在鲁国办班讲学,听说莒国这个地方民风淳朴,有学问的人很多,便带领众弟子来此处考察学习,他们在大路上正驱车前行,被一小孩拦住了去路,此正是项橐,正与两个小孩玩筑城游戏.驾车的子路大声嚷道:“闪开、闪开,孔夫子到此”,另两个小孩赶紧跑到路边,唯独项橐双腿叉开,立于大路中央,很有气势的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项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项橐回答:“听说夫子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觉得您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呀?”这不分明找茬、强词夺理吗?古代虽无《道路交通法》和《建筑法》,可是,在公路上设障肯定也是不可以的,即便是建‘城’,也应于路边吧.孔子毕竟是有修为的人,懒得与他计较,便绕‘城’边过去,这第一回合,孔子是‘夺路而去’.
第二招:逗你玩----避实击虚.孔子师徒一行看到前面看到一农夫在锄地,便停下与农夫攀谈,大概想做些调查研究吧,孔子问:“你整日忙忙碌碌,不知手中的锄头每日抬多少次啊?”老农语塞,他怎能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每天干活,谁想着去数一数抬多少下呀,这不无聊的问题吗!谁知,农夫是项橐的父亲,项橐这时赶了过来,回答:“我父每日锄地,当然知道每天锄多少次了;你老夫子每日出行必乘车马,当然也一定知道马蹄每日抬多少次了?”孔夫子一听差点晕了.
孔子感到这项橐不太好对付,但想我仲尼学有所成、弟子如云,不能败在他手下吧,得出几道题,教育教育这孩子.便对项橐讲:“我看你聪明过人,我们互相给对方出几个问题,答不上来的,就拜对方为师.”项橐说:“那好,我们一言为定,你夫子可不要玩我.”孔子说:“童叟无欺”,孔子联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问完,孔子看着项橐露出微笑.项橐联答:“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孔子大为吃惊接着问道:“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那么,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项橐想了想答道:“天高不可以丈量,地广不可以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天太高了、地太广了,没办法量,但每天有一晚上的星星,一年总归收一茬粮食,孔子没有难住项橐.轮到项橐问孔子了“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吗?”孔子还真的答不上来.
第三招:诱你走----请君入瓮.圣人肯定是讲信用的,于是,要躬身行拜师之礼.谁知这项橐还没有放过孔子,又设了个套,要耍一耍夫子.首先,布下局.项橐脱下衣服跳到旁边的池塘了,那时的水肯定很干净,孔子说:“这是干什么?”项橐说:“沐浴以后,方可行拜师大礼呀!”那是拜师是要沐浴更衣的.孔子道:“我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孔子果真中计.其次,拉下水.项橐道:“鸭子不曾学游,却浮而不沉.”孔子很认真,可能是出于老师的职业习惯,非要跟他讲讲道理不可,好为人师啊!解释道:“鸭子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哪知孔子进一步上当了,项橐反问道:“是吗,葫芦无离水之毛,为何也浮而不沉?”最后,陷泥潭.孔子被绕了进去,但已无退路,还得把道理讲下去:“葫芦圆且内空,故而不沉.”项橐高喊道:“钟是圆的,而且内空,为何沉而不浮呢?”孔老夫子已黔驴技穷,再也没法应对下去了,面红耳赤,不好意思,对在场的弟子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吾当拜项橐为师.”项橐在水塘里玩够以后方穿衣上岸,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
可怜孔圣人竟然对付不了七岁的顽童,让人感觉,孔子是不得已而被迫拜项橐为师的.让人怀疑,这就是“故事”,是后人有意如此‘安排’似的,故意凸显项橐的‘智’,而置孔子于尴尬境地,进而达到圣人尚虚心勤学的效果.不难发现,孔子和项橐之间所提的问题,并非高难,岂是圣人不能回答的吗?不过是后人不让圣人能回答的罢了.但不知,项橐天才聪明、无师自通的一面,是否能激发学生们的勤奋好学呢?还是能助长自弃懒惰、不求进取呢?项橐是否真有其人,现有的史料是难以确定的,《三字经》是宋代的作品;《史记》和《战国策》中关于甘罗的一句话也不足以确定.也许,神童项橐确有其人,但不敢相信项橐与孔子的相遇不是后人加工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