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诗句是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0:02:27
有哪些诗句是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

有哪些诗句是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
有哪些诗句是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

有哪些诗句是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
3、“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准静止锋的影响
6、“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 ——地壳变动
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季节性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相变化
9、“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 ——水循环
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1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地域性
1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水循环
1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 ——地壳变动
1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波浪的侵蚀作用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1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1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地球自转
1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9."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0."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这就形成了季风.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21."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22."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2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4."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2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