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顿核弹的威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0:28:25
五千顿核弹的威力

五千顿核弹的威力
五千顿核弹的威力

五千顿核弹的威力
lz先看看一颗的威力吧!
1961年夏天,苏联“阿尔扎马斯—16”绝密试验室制造了一枚当量为1亿吨梯恩梯的超级氢弹.专家测算,假如这样一颗超级氢弹被投在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城市也会立刻化为灰烬.即使躲在很深的地铁下面也难以幸免.因为地铁的所有出入口都将被烈焰熔化.离爆炸中心700公里以内的城市也在劫难逃.爆炸实验最后决定在新地岛试验场进行.试验场占据了整个新地岛,面积为8.26万平方公里.
1961年10月30日,氢弹被装进了一架图—95战略轰炸机.然而,问题接踵而至,轰炸机如何在氢弹爆炸前及时离开杀伤区?氢弹最后决定将在距地面4.5公里高空爆炸,图—95将在最高爬升高度15公里处投下氢弹,在氢弹爆炸前机组人员只有17分钟可以逃生.试验开始那天,图—95以最快的速度(亚音速)离开了投弹地点,并在氢弹爆炸前飞出了250公里.爆炸后发出的耀眼红光直刺驾驶舱.所幸的是,机组人员已事先戴上了墨镜.飞机风驰电掣般地继续逃逸,可是冲击波来势更快.它将飞机一会儿抛上,一会儿抛下.身后形成了一个新地岛居民谁也未曾见过的令人失魂落魄的蘑菇云,迅速膨胀并盘旋上升,直入大气层.在“阿尔扎马斯—16”博物馆有一部纪录这次爆炸情形的新闻纪录片,至今没有同观众见面.
在爆炸地点,厚3米、直径为15~20公里的冰块被融化.参加试验的人躲在2 00公里远的地下室里,就这样他们也感觉好像被抛了起来,他们听到了一声威力强大的闷响,令人心惊胆战,以为世界末日来了.放在爆炸地进行试验的工事消失得无影无踪.坦克炮塔被毁,带着弯曲或折毁的壳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爆炸地还放置了做试验用的动物,但负责试验的人不忍心谈起它们的情景.
“阿尔扎马斯—16”试验室还研制过当量为10亿吨梯恩梯的氢弹.如果这种氢弹发生爆炸,海啸将掀起高达1公里的巨大海浪.
一颗核弹的质量好像有几吨,
我们由此推算,4000多颗核弹相当于40000亿吨梯恩梯(这只是很保守的估计),lz请看,几枚很好的核弹就能把地球炸翻 ,4000多颗是不可估计的.估计地球会被炸毁40多亿年前.
当然,没有人敢造那么多核弹,也没有哪个政府有那么多钱来造,经费贵的吓人,估计几个比尔盖茨的钱都不够
下面是核武器的资料,望对lz有帮助
核武器 nuclear weapon
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U-235) 或钚239(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氘)或超重氢(T,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恩梯当量.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核武器系统,一般由核战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等部分构成,核战斗部是其主要构成部分.核战斗部亦称核弹头,并常与核装置、核武器这两个名称相互代替使用. 实际上,核装置是指核装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药与雷管等组合成的整体,可用于核试验,但通常还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则指包括核战斗部在内的整个核武器系统.
历史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胖子(投向长崎的原子弹)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 和“胖子”.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
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坏力制造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维持原子核裂变或聚变链式反应瞬间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
裂变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使一定量的铀—235或钚—239从亚临界态向超临界态转变,也就是使核装置产生中子的速度大于中子从核装置逸出的速度.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这种转变:一种方法是把核装置分成两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小到不足以具有中子正增殖率,然后用炮式设备把两部分击成一块;另一种方法是用烈性化学炸药包住处于亚临界态的球形核装置,通过引爆将核装置压成超临界态.
聚变核武器是使氢的同位素氘或氚化锂这类热核燃料中产生起爆条件,用裂变核弹的方法使核武器中的热核燃料具有10000000—20000000℃高温,从而引起核聚变.
原子弹和氢弹通常以千吨或兆吨梯恩梯(TNT)当量作为单位来表示.如1945年美国投在广岛的裂变核弹,不到50公斤的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化学炸药.各种聚变核弹即热核弹(氢弹),其威力最高可达60兆吨.据计算,在核武器爆炸时,1公斤铀—235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释放的能量,而1公斤氘和氚的混合物完全聚变时放出的能量大约是1公斤铀—235完全裂变所放出能量的3—4倍.
现状和分类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 巡航核导弹、 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
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原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梯恩梯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200万吨梯恩梯,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量.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梯恩梯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