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那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5:55:01
看山不是山,那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那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那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那是什么?
最近,我读完一部书稿--《在山水中散步》,给我的印象是,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喜欢旅游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有心人,不光用眼看,还用心读,所以每到一处,总有发现,总有收获,总有感悟,还能用流畅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营造出一篇篇美文.
    随着作者的脚步,读者会跟着领略庐山、崂山、篷莱、武夷山、峨眉山、九寨沟等等的绚丽风光,阅读到都江堰、八桂庄、窦州古城、东方之珠的香港等地的沧桑巨变,还会感叹悠悠鸭绿江、鸿门一顿饭、浔阳江头的琵琶声和杜甫的草堂、武则天的梦……你还会发现,作者是脚到、眼到、心也到,用他自己独有的视角,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给人以美感,以启迪、感悟和遐想.
    游记,几乎游人都能记,但记得好的不多.到一处名山胜地,总能看到一些美丽风光、奇妙景象,还可以买到一些文字介绍材料,摘录一些,综合一下,写点“到此一游”的文字是不难的,难的是独具特色,别开生面,道出别人想道而没有道出来的感受以及自己的心灵独白.换句话说,写出你“这一个”不容易.
    佛家参惮有一种说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里说的是佛家修行的三个层次,也叫三重境界,即初期看山是山,中期有悟时,山就不再是简单的山了,最后彻悟,返朴归真,山还是山,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山了,升华了,空灵了.把这用在游记上也是很合适的.走马观花,照象机式的记录,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什么写什么,流水帐,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是初级阶段.再上一个层次,进到文学的创作,那就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是什么?是山水背后的东西,附在山水之上的东西,山不再是单纯岩石泥土加草木的立体,水也不是简单的流动的液体了.
    人人面前的山水都一样,怎么能看出“不是”呢?这首先要视角,要独具的目光.同样是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个人只要用心去看,肯定有不同的发现.《在山水中散步》的作者,看到的是说不尽的庐山,清静的崂山、丽江的悠闲,峨眉山的雪花……丽江是一座边远的古城,“古城像一片叶子,三条水如三道叶脉,从外面流进去,在大大小小的街道玩够了,才依依不舍地流出来.水边坐着洗菜的人,行动悠闲得很.也有一丝不苟地洗毛笔的洗得那些羊毫或狼毫都要变成水了,然而他们却说:''洗得清,才能写得好字的.''这是些慢条斯里的‘老巴东’.也有有一下没一下地洗手的,还有什么也不洗的,就蹲在水边说话.”远离大城市,远离繁华喧嚣的水和水城的人是这般慢慢悠悠的,自由自在地享受着时光,而且还有古老的哲学:“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条条都是通往坟墓的,走得太快了,就是快进去的,所以丽江老人不喜欢走快……在古城里,似乎蚂蚁爬进砖缝里,从一块叶子爬到另一块叶子,也显得特别悠闲.叶子掉到水面上,也慢慢的,在空中旋转着,像蝴蝶翩跹起舞,欣赏着自己水里的倒影.走在丽江的街道上,才感到这方土地是最适合悠闲的.这是一方与世无争的净土.”丽江的风土人情,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样真切,原始,写丽江的文字很多,但象作者这样去体会那里的悠闲,那里的远古,感叹那一方没有被现代物欲横流、城市喧嚣污染的净土,却比较少.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感觉.
    同样,“峨眉天下秀”.峨眉山秀美天下闻名,山势层叠,古松翠竹,流水潺潺,还有猴群,还有佛光,可写的很多.但作者一概舍弃,却把笔墨洒向空中:十月还是很热的天气,峨眉山上却清凉加雾朦胧,“空中有一线白色在晃眼划过.我放弃了所有属于前进的动作,停在那里,目光与天空互相对峙直到天空又出现了白线.我把白线接到手里,是米粒大的白点,这是什么?我是粤西人根本没见过天上会落下这''米点''来……越往上走,空中的白点开始多了,很随意地落下来,有一点没一点的.白点很轻,零星地点缀着一山雾靄,很羞涩地落到地上,一点也不起眼,等到我们再往上走,那白点又比先前多了一些,不知是谁叫了一声:''雪――下雪了!''这时候,我才明白这些白点原来是雪.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下雪,不由又用手接着,一边走一边欣赏,含在嘴里让它融化.”“到了金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白色.雾象牛乳一样,把尘埃嫩嫩地洗去,给山披上轻纱似的梦.雪铺在地上,更显出大地的洁净来,地上的青草、石上的苔藓,都盖着一层洁白的雪花,令人不忍下步,怕踩伤了雪……我忽然想起天国来,天国是圣洁的.这雪花,是天国的语言……”一个从未见过雪花的南方游子,在秋高的季节突然与雪花邂后,那种欣喜,那种惊奇是难以抑制的.而这雪,不是别处的雪,而是十月峨眉山上的雪,“站看着雪花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旁边是寺院,寺院雄伟巍峨的身影远远便辨别得出来……寺里的鱼木声恰恰在香火袅袅里响起来.”峨眉山的雪是动人的,是美妙的,还是圣洁的,来至天国.这就是“看山不是山”的一种境界了.
    其次,看山不是山,看到深处,看到高处,比如意景,比如文化,比如历史等等.《在山水中散步》的许多篇章都显示出作者的文化底蕴,从《战国工程》、《八桂第一庄》、《读长城》、《解读骊山》、《窦州古城》等等篇章中,可以看出作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积累.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战国时,秦人拥有它,迈开了并吞六国的坚定步伐;汉高祖因之,成就了千古帝业;刘备、诸葛亮凭此基业,屡屡对外用兵,终成一代雄才霸主;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广深家源出四川,而江南一带流行''少不入蜀''的说法,四川景美、人美,会使多少不经世事的年青人移情别恋,乐不思归――古往今来,四川人才辈出,成就斐然,却离不开川西千里沃野.而川西平原,离不开都江堰.”作者这样的一段开场白,对战国工程的铺垫,就显示了作者的文化功底.“到了都江堰,我好象读到一本倾注风雨的书,它的每一页,都是湿淋淋的,记载着与水有关的故事.”跟着作者在山水中散步,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开扩了眼界.就像品一杯香茶、一杯美酒,读一篇美文,欣赏一幅名画.如今时兴的文化散文,大抵就是走的这一路数.然而,这需要比较高的艺术修养,高手能把文化这块布料剪裁成少女的超短裙或女人的旗袍.把握不好的,蹩脚的写家一发挥,就成了王大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了.
    好的游记属于文学,称为游记散文.文学,也被称为人学,反映人的情感.如果游记只见山水不见人,肯定难说好.山水是自然界的,无情的,但人却是有情感的,可以寄情山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宋朝辛弃疾不愧是文学大家,一语道破.缺乏情感的散文,如同僵尸一般,毫无生气.一条鸭绿江,勾起多少回忆,引起多少联想,那是一条普通的江水吗?当然不是,那是一条曾经通过千军万马的英雄之江,那是一条经历了无数战火硝烟洗礼之江,那是一条牵动过着亿万中朝人民心的生命之江.这条江影响了一代人,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我小时候生活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山村,山村里很多屋子的墙上,用石灰写着''抗美援朝''的标语.《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不知看了多少遍,这些都是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鸭绿江,我是从电影上认识的,虽然千山万水阻隔着我的视线,但那鸭绿江水好象清晰在目,放学回来,就会听到一阵歌声:‘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小伴们互相问:“你知道鸭绿江在哪儿吗?”大家心中的一个人生目标,就是坚信长大了都会见到鸭绿江.“我现在就站在鸭绿江的船上.以前想当自愿军的美好感觉呢,我会让它长驻心中.”眼前的江水与往事的回忆,来回穿插,借景抒怀,那样情深意长,那样荡气回肠.“鸭绿江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它像在我的''问号''里回忆什么,但更多时候像思索……”这里的文字,饱含深情,是作者蕴藏在心中几十年的老酒散发出来的厚重香气.至于《成长中的一条河》,那是一条母校边的河,一条成长的河,生命的河,春夏秋冬,朝朝暮暮,多少往事,几多欢愁,更何况“在那段时间里,我写的文字都是从河水里生长出来的,确切地说,是河水的清凉使我专心去捕捉心灵的感觉……感谢鉴江!”.作者不仅在鸭绿江、鉴江里倾注了感情,而且情满所有的喜爱的青山绿水,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才显得“妩媚”动人.
    正因为多情之故,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山水写得富有人性、灵性.庐山牯岭上,“太阳在街上走得似乎是挺快的,从屋脊炊烟跳下来,抚摸一下门槛,但从大青石上淡去了.等到牯岭上点点灯光被夜色点燃,远远看,好象与天上的星星融在一起,不知是地上的灯走到了天上,还是天上的星星跑到了地上,这个街市与天接得那么近,天上的仙女会不会到这儿来呢?”崂山的“三皇殿前有株古柏,腰肢一扭,从肚脐的地方生出一株凌霄,而在胸堂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株盐肤木-----”.武夷山“九曲的水,好象是来自草叶上凝结的露珠、松针上掉下来的雨点,清澈、轻盈、柔软,它不象大河里的水那样故作深沉,不象湖里的水那样孤芳自赏,也不象池塘里的水,局促笨拙,它有少女的情韵,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綩,它又有孩子的调皮,活泼可爱,一溜小跑,走出轻快的脚步”,类似这样的描写,在《在山水中散步》里俯拾皆是,这说明作者观察能力和描摹能力都很强,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因此,语言形象、生动、流暢也就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书中有长篇也有短章,象《鸿门“一顿饭”》,不足千字,却写出一段重要的历史,不但精粹,简约,而且妙笔生花,妙趣横生,值得细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