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没被采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26:01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没被采纳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没被采纳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没被采纳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没被采纳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是不适合列国的君主的利益的
所以虽然尊重于孔子的名气但是却未必会采纳他的思想

生不逢时,死得其所。
春秋时候,天下逐渐趋于乱世,各个诸侯国都在加紧备战,不想被别人吞并掉,沦为阶下囚,古人对宗庙的概念是很强的,一个诸侯是有自己独立的宗庙的,一旦被人灭国,宗庙就面临被毁,这是不孝的。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这把祖宗基业丢了,让祖宗孤魂野鬼,也是不孝有三中的一不孝。
孔子将就仁义,在那个乱世,是与时局格格不入的,所以没有诸侯会去听信和采纳。梁惠王宁愿相信阴阳家的...

全部展开

生不逢时,死得其所。
春秋时候,天下逐渐趋于乱世,各个诸侯国都在加紧备战,不想被别人吞并掉,沦为阶下囚,古人对宗庙的概念是很强的,一个诸侯是有自己独立的宗庙的,一旦被人灭国,宗庙就面临被毁,这是不孝的。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这把祖宗基业丢了,让祖宗孤魂野鬼,也是不孝有三中的一不孝。
孔子将就仁义,在那个乱世,是与时局格格不入的,所以没有诸侯会去听信和采纳。梁惠王宁愿相信阴阳家的邹衍,出门算命踏方位,也不愿意信儒家那一套就是这个原因。邹衍到魏都大梁,梁惠王亲自扫榻驾车相迎,你看寻秦记里也对这个事情有隐射,邹衍和纪嫣然还有龙阳君在魏国好吃得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而同一时期的孟子去大梁,魏王只是叫了声“叟”,就是“老头儿”的意思,待遇的差别可以看出当时儒家地位实际上是很低的,百家争鸣,儒家排位虽然名列前茅,但是,还是不如法家、纵横家、阴阳家、道家、墨家、兵家这些大门大派的。

收起

其提出的儒家思想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在春秋时期,各国纷战,需要的是法家思想

这要看当时的天下形势。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

全部展开

这要看当时的天下形势。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可以说他是个守旧派, 但是春秋战国 却是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所以 他的思想注定行不通 。
具体来说:
第一,各国都有诸子百家的人才,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了一定的势力,而孔子一个
外来者没有一定的根基,如何与各国的掌权者去争。
第二,便是各国之间的关系,弱国接受,但旁边的强国便会怕,怕邻国的实力增长会威胁自己国
家的统治与稳定,于是会通过各种手段向其施压,使其放弃孔子的思想。
第三,孔子的一些主张触犯到了各国一些人(贵族,官员,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不被接受。
第四,当时是春秋战国,是乱世,他的思想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不现实的,在当时国家
要的军队,强大的军队去保障他的统治,去扩张去侵略,去掠夺。而并非治世。所以秦国
当时招贤,儒家的思想最为其不能接受,可以说当时是法家与兵家的天下。
所以他虽周游列国,被人们所称赞,但却不被接受。

收起

儒家是让百姓,百官安礼守法,适合大统一国家治理。但不适合乱世争霸。

因为其他君主有他自己的主见

因为不靠谱

儒学是治国之道,但当时处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没有运用儒学的社会背景

对于一个只会唧唧歪歪有点名气但提不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来说 能周游列国已经不错了

当时的孔子对世人,特别是统治者没有现在的影响力大。只是代表了很多学说中的一种,没有人会随便采纳与接受的

孔子所讲的“仁”与当时诸侯的统治有冲突 因此没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