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0:54:16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现实社会根源: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他们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励文化创造,有力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政治统一;第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权制度,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思想渊源: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于是酝酿出反教会的市民“异端”思想.市民的“异端”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的合法权威,反映了市民阶级建立“民族教会”或“廉价教会”的愿望,为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遗产.

16世纪横扫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其始于德国。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宫廷教堂门口贴出《95号论纲》,反对满足教堂和美因茨大主教对金钱需求而提出的出卖赎罪券的生意。教会要求路德收回论纲,路德反非不收回,反而在与艾克教授的辩论中,否认教皇拥有圣经的解释权和宗教会议的永不谬误性。之后,教堂宣布路德理论为异端邪说,并把他革除教门。但这种做法未能阻止路德学说在德国和欧洲北部地区的迅速传播,各...

全部展开

16世纪横扫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其始于德国。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宫廷教堂门口贴出《95号论纲》,反对满足教堂和美因茨大主教对金钱需求而提出的出卖赎罪券的生意。教会要求路德收回论纲,路德反非不收回,反而在与艾克教授的辩论中,否认教皇拥有圣经的解释权和宗教会议的永不谬误性。之后,教堂宣布路德理论为异端邪说,并把他革除教门。但这种做法未能阻止路德学说在德国和欧洲北部地区的迅速传播,各地都建立起了追随宗教改革主张的新教教区。宗教改革运动使原来虽然错综复杂,但还算稳定的局面发生剧变,导致了德国农民运动和农民战争。
我们可以把马丁.路德看作历史上最大的叛逆——之所以说他伟大是因为他生于欧洲基督教会可能发生分裂的最初历史时刻,且他在这一时刻发挥了重要地作用。然而在许多方面马丁.路德又是十分保守的。无论是天主教的还是新教的,每一个基督的改造者都宣称他的目的是清除教会中近来的腐败并净化教会,返回到朴素的真正的使徒传统中去。在路德对宗教所作的改革中,他不仅保留了天主教的一些大众化的外部形式——宗教仪式和音乐,这种音乐以它本身的色彩,使礼拜者产生一种敬畏和神秘的感觉,还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信仰的学说基础。路德知道:弥撒仪式中神父与会众们的对话、姿势、戏剧及音乐,这都积存着大量的会众信仰观念,它们是无法用其他代替的。因此,路德坚持在演讲中贯彻生动积极地信仰教育,早、晚的仪式固定安排讲道,他在传统弥撒仪式框架内突出教育性原则,而这些传统弥撒仪式中的音乐结构也几乎全部保留下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