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的备课笔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4:09:27
《秋词》的备课笔记

《秋词》的备课笔记
《秋词》的备课笔记

《秋词》的备课笔记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⑴悲寂寥:因寂寞空虚而感到悲伤.⑵春朝:春天.⑶排:推开.⑷碧霄:蓝天.[2]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3]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sǒu)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画像
刘禹锡[4] (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与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等传世名句.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有《刘宾客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