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列举名人事例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23:04:50
现实生活中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列举名人事例啊.

现实生活中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列举名人事例啊.
现实生活中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列举名人事例啊.

现实生活中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列举名人事例啊.
人民论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许中田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借鉴,又是对全党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对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记警钟.它对于增强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抵御各种腐蚀和诱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坚强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这是古往今来从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败史、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各朝各代的亡国之君,大多与居安忘危、堕落丧志、贪淫奢靡有关.秦王嬴政,叱咤风云,统一中国,自号“始皇帝”,幻想帝业永传,但不出两代,他的儿子胡亥就沉湎安乐,昏庸透顶,失信于民,使“千古一帝”留下的政权毁于一旦.隋王朝也只是维持了两朝,便朝政腐败、“奢华无度”而迅速垮台.而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业绩,与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也须思其始终”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他常常提醒自己:“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当然,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是不可能将这种思想贯彻始终,他们的政权是注定要失败的.但唐太宗这种居安思危、严谨临政的精神,确实显示出难得的清醒和深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辩证思维,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是这条规律;孙中山先生十五岁以前穿不起鞋子,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幼年以棺板当床,大作家曹雪芹“寒冬噎酸菜,雪夜围破毡”,是对这条规律的验证.生与死,忧与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依存,又依一定的条件而转化.艰苦、忧患可以使人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安逸享受容易叫人满足现状,颓废丧志,从而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来说,也是这样.井冈山的艰苦斗争,使我们党更加坚定成熟,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锤炼了一支无坚不摧的人民军队,使我们能够战胜国内外强敌,建立人民政权.苏东剧变,固然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但执政党安而忘危,不思进取,脱离群众,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在原因.
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干部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权力,人民需要我们用权力去尽责任、尽义务;居心不良者也试图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达到他们的卑鄙目的.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由衷地感谢我们,居心险恶的人也会吹捧我们,拉拢我们.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走向毁灭的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就是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他们开始并非坏蛋一个,就是因为一味追求安乐,当然过不去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抵不住各种诱惑,从量变到质变,最后,由高级干部变成“阶下囚”.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腐败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败类身上,但切不可放松这方面的斗争.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不断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严以律己,防微杜渐,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永葆我们事业的万古长青.

毛泽东算吧